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风俗 > “官”是不是官

“官”是不是官

案例正文

此案例的主人公50多岁,著名画家。申请赴美B1签证。 以下是部分实际签证对话。 V——签证官 M——申请人 V:你去美国干什么? M:我受美国xxx艺术协会的邀请,去纽约开个人画展。中国驻纽约领事馆的xxx领事(当时)也会出席。 V:噢,去纽约开个人画展。那你肯定是个很成功的画家。(面带微笑,很有兴趣的样子) M:我是中国xxx画家协会的副会长,是国内最著名的国画画家之一。(递上名片) V:你有作品集吗? M:有。(从一个精美的大纸袋中取出数张图画,并从中抽取两幅)这两幅画送给您,签证官先生。 V: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的画。(诧异,略有不快) M:一点小意思,请收下吧。这是我专门为您准备的。(试图将两幅画隔窗送人) V:拿回去!你这点小意思很没意思。(愤怒地在窗口推挡,随即撕出拒签条) 与交流能力一样,文化差异也是导致基本条件无明显差异的申请人遭到拒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早在近百年前已告终结,但中国过长的封建历史使得百姓“怕官”心理以巨大的惯性延续至今。签证官是官,还是个洋官,更是个可能影响签证申请人一生的官。这样的认知使得申请人无法在平等的前提下与签证官正常交流,由此产生的沟通“失真”有时演变成致命伤。 相比之下,西方进入民权社会以来,“官”的概念不复存在,代之以公务员。纳税人以监督的态度对待公务员,无需仰视。 (此案例及解说摘自《百姓•官府•洋人——美国签证案例分析(三)》,施冬健,《海外求学》2004年第5期)

分析点评

差异点
美国中国
纳税人以监督的态度对待公务员,无需仰视。百姓“怕官”心理仍普遍存在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官”是不是官
案例编号:350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风俗
上传时间:2014-11-28 23:28:57
分享者:周瑶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