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抽象与具象

抽象与具象

案例正文

德语中用来表示与“存在”有关的词:Sein, Dasein, das Seinde, Existenz sein等所要表达的概念非常抽象,使人难以联想到具体的东西。

中国人说“望梅止渴”,其中“梅”与“渴”的概念都非常具体,而其表达的意义却是极度虚幻的精神安慰。再如中国古代人们常把县太爷称为“父母官”,把大文豪比作文坛泰斗,以泰山在中国诸山中的地位来形容该人在文学界的地位。

分析点评

由于受古希腊及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德国人擅长思辨,比较偏向以第二信号如语言、文字作为思想或思维的工具。德语是屈折语,语言形态丰满,各词类在形态上可相互转换,因此德语书面语言中偏爱名词性风格,用功能动词组织句子,大量抽象信息则蕴涵在由动词或形容词转化而来的名词中。德语多用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幻隐暗的感觉。 象形文字引导了中国人整体思维偏爱具象的思维模式,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表现人与社会的联系。人们说话时喜欢借助于具体事物与所要表达思想之间的某种联系,把特定思想用具体物象表达出来。

差异点
德国中国
抽象思维具象思维

信息来源

《思维方式与德汉语言差异》----杨文革 选自《德汉语言对比研究》 刘越莲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标签: 抽象具体

浏览: 评论: 收藏:0
抽象与具象
案例编号:3290
洲:欧洲 国家:德国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10-18 10:06:47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