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制度 > 交通拥挤的时候怎么办?坐着等VS自主指挥

交通拥挤的时候怎么办?坐着等VS自主指挥

案例正文

2004年5月13日下午,广州市天河北路金田花园对面路段出现了有趣一幕:由于下雨该路段交通严重堵塞,双向司机为抢道而互不相让,而交警迟迟未到,就在场面乱成“一锅粥”之际,一名路过该路段的外国人挺身而出,走到十字路口中心充当“临时交警”指挥交通。目睹这一幕的司机和乘客事后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真是“百感交集”!

下午2点半左右,由于雨天路滑,该路段发生了两车相碰的小事故,引起该路段开始行车缓慢,随后逐渐形成较严重的堵塞。在该十字路口虽然有交通灯,但是车辆已经横七竖八地纠结在一起,交通灯明显失去了作用。由于在场没有交警疏导交通,情形一度十分混乱。有司机打过“122”电话,但迟迟不见交警的影子。

就在大家都徒呼“交警为何还不来”时,一名外国人挺身而出。据司机和路人描述,当时一个白皮肤金头发的外国人身穿T恤、短裤,脚下穿一双拖鞋,他身上没有背包,很可能是路经此处。他走到十字路口中心,大家都以为他是想过马路,谁知他站定了,就站在路中心交警常站的位置,打着手势,指挥两边的车辆通行。恍然大悟的司机们也相当配合,在老外的指示下慢慢将纵横纠缠的“车结”解开,并慢慢恢复通行。尽管老外交通指挥技术不怎么专业,但此时却显然起到了救急的大作用。

分析点评

中国的公民意识薄弱,由于缺乏公民意识,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面的人民关于参与管理国家的意识特别缺乏。这是政治制度和复杂的社会形态使然。也是中国人多年来“中庸”和“过犹不及”“枪打出头鸟”等这样的想法的结果。 在中国人看来,遇到这种公共管理的事宜,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原地不动,等待相关人员来处理或者安排。相比主动挺身而出去解决问题,待着等到权力部门来安排是比较安全的选择。这更是一种儒家思维的反射。

差异点
延伸阅读

 公民意识欠缺

公民意识主要包括:

1、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元前的希腊雅典、罗马就形成了公民制度,造就了强盛的罗马帝国,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直到今天。公民意识对于近代西方社会的飞速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共和体制和法制的完善。中国缺乏公民社会的经历,中国人缺乏做公民的经验,这是不争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皇帝的臣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服从的责任没有参与的空间和商量的余地。自然地,人们脑子深处形成了服从权威的意识,不敢置疑,不敢反对,逆来顺受,很多人甚至形成了极强的奴性。

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传统的旧社会,是不可能诞生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是因为旧的社会制度决定那时候所谓的公民,其实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或是“想当奴隶而不得”,而并非是自己和国家的主人。只有公民自身得到了彻底的自由和解放,才有可能诞生现代公民意识。

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像黄宗羲、梁启超、邹容、谭嗣同等思想家,提出了平等、民权、自由等在当时来说比较进步的思想,但因历史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在本质上还不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内核。

到了“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古老的旧中国送来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标志着公民现代意识的觉醒。但是,这次运动进行的时间毕竟太短暂了,国人所接受的思想启蒙教育还比较肤浅,不能系统而深刻地领会“民主”和“科学”的真正内涵,传统的旧思想仍然在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思考题

 1、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的缘由是?

信息来源

标签: 公民意识

浏览: 评论: 收藏:0
交通拥挤的时候怎么办?坐着等VS自主指挥
案例编号:308
洲:欧洲 国家:英国
分类:制度
上传时间:2014-11-28 22:09:07
分享者:张蝶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