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听懂“中国话”

听懂“中国话”

案例正文

米盖尔是一名智利在华留学生。初到中国之时,他和中国朋友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原因是米盖尔邀请一个中国朋友去酒吧玩儿,朋友说很想去,又说今天不行,改天吧。后来再约,朋友说有别的事情,改天吧。他约了朋友三次,朋友总说“改天吧”。于是,米盖尔不解地问朋友,哪一天可以去呢?他才知道,朋友其实不喜欢酒吧,并不想去,可是又觉得直接拒绝会让米盖尔难过,只好找借口推辞。对于中国人的委婉表达,米盖尔现在知道“不过”之后才是他们真正要说的意思。

分析点评

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很多表达都是“话中有话”,曲折迂回。特别是表示拒绝和批评时,往往先扬后抑,先表扬再批评。所以低语境文化中的学生常常困惑,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为什么又对又错呢?听到的是肯定的回答,为什么是拒绝的意思?

差异点
智利中国
有话直说、情绪化表达。婉辞、谦辞多,表达含蓄。
延伸阅读

语境文化,即context culture,是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距离,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以最深刻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常常极大影响句子的意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语境(Low Context,即LC)。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意义来源于或内在化于说话者当时所处的语境,他所表达的东西往往比他所说的东西要多。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强调的是双方交流的内容,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同时,他还把世界各国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国家和低语境文化国家,所谓“低语境”是指一切都需要用语言讲清楚,也就是说双方并没有分享一个共同的语境;所谓“高语境”是指许多的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需要每一点都明白无误地讲出来”。

案例延伸阅读:参考《语境文化》,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xQCLQhfAUe8iSRHUIoYWl4FflAhdHaqFFXVFKEXzzLN6uMSoCvzvobvXXt71fIQsSIFGuNQZc_x8HvncZRm6K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听懂“中国话”
案例编号:3040
洲:南美洲 国家:智利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10-04 21:49:36
分享者:胡婷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