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中日对传统经穴部位的争论

中日对传统经穴部位的争论

案例正文

从200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马尼拉召开了第一次非正式国际经穴部位标准化咨询会议,确定了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和进度,一直到2006年11月,与会专家终于在355个经穴部位上达成统一意见,还有6个经穴部位在标准中以备注的形式记录了两种意见。其间,各国代表在近百个经穴上发生了分歧,尤其是中日之间在67个经穴定位上意见不一致。经穴流传过程中,历朝历代的针灸典籍对经穴的命名不尽相同。WHO经穴定位国际标准出台后,日本将其原来的飞阳、客主人、足阳3个经穴名称按照中国命名变为飞扬、上关、膝阳关。另外,日本按本国习惯仍保留了几个经穴的命名。如在中国“禾髎”和“和髎”发音一样,为了相互区别,经常在“禾髎”前面加一个“口”,称为口禾髎。日语中两者发音不同,没有混淆的问题,所以该标准日文版和教科书仍然只记为“禾髎”。以及中国的“列缺”,该标准日文版中将“缺”改为本国常用字“欠”,称该穴为“列欠”,同样的将“缺盆”称为“欠盆”。日本历来不重视经络,经络经穴学说还曾一度被废止。此次标准化中日在肺经、心包经、脾经的局部位置走行上存在分歧。标准化后,日本肺经在上臂的走行由原来的上腕二头肌的肌沟中,变成了外侧缘。又因为肺经向上臂肱二头肌外缘移动后,心包经就移向了上臂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脾经在腹部的走行向外移动了0.5寸,由原来的前正中线外方3.5寸变为4寸。相应的天府、侠白、天泉、大横、府舍、腹结、腹哀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中国针灸界广为流传的说法,可见对“经”与“穴”,中国更重视经的功能。大多数初学者取穴难以做到准确无误,在过渡时期取穴进针要遵循“在不偏离其所选取的经络上”这一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针刺的方向、角度及手法的运用以达“气到病所”之目的,这即是传统意义上的循经取穴。所以,对经络走行的纠正在经络学意义上更为重要。

分析点评

中日两国在骨度、经络走行部位以及取穴上的不同意见均会影响两国对经穴的定位。那这些分歧意见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通过逐一分析中日关于差异经穴提案的具体依据,可将其原因进行如下分类:对文献的理解不同;文献记载不一致,其中包括文献自身的发展变化;文献记载不明,有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理解;为安全便利在取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等等。当然,造成今天各种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原因之间也会彼此交叉,互相影响,其原因和结果又都会反映在文献中流传于世。

案例来源:武彦.中日对传统经穴部位的争论及其当代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06:71-77+127.

差异点
日本中国
轻经络重经络

信息来源

标签: 传统经穴部位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对传统经穴部位的争论
案例编号:2697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09-27 21:37:38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