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经济 > 中德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中德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案例正文

一家大型的德国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公司合作。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从表面上看挺愉快的,而且项目渐渐开始盈利。但是有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却渐渐在两个团队之间蔓延。

德方工作人员穆勒说,我们对中国伙伴的高效和雄心非常赞叹,他们思想开放并且乐于学习。但是有两点却让我们觉得困扰,一是我们觉得中国同事回避承担责任,并且不严格遵循已经达成的程序。他们喜欢向上级汇报,征求上级的意见,但是与平级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却不多。他们不情愿单独做决定,也缺乏首创精神。随着项目的开展,中方一直让我们开会,但是很多时候会议却没有明显的成效和决议。当我们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礼貌的微笑并且说“好”,但却并不开始行动。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对我们摊牌,直接告诉我们他们是否觉得有问题。

中方视角:德国人非常擅长计划,他们的思维极具逻辑性。我们觉得他们注重质量和程序,并且非常直接。但是,我们觉得他们对我们的信任不够,他们并没有赋予我们真正的决定权。他们建立起一套复杂的程序,这套程序使得工作的进程非常缓慢,严重拖慢了我们的进度。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几乎很难找到他们,一下班他们就没有影子了,而每个周末他们都去度假。我们有时候晚于他们定的时间结点完成任务,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回答我们的问题,导致工作拖延。

分析点评

关于责任:中德文化在承担责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当德国人认为中国人不承担责任的同时,中国人却认为德国人并没有赋予他们权力。对德国人而言,承担责任意味着独立地思考,构建一个思维缜密的工作框架。但是中国人却不喜欢死板的工作框架,而喜欢提供工作策略和方法。中国人常常跳过一些程序或者步奏,以结果为导向,如果能够达成目标,实现的路径并不是非常重要。 关于做决定:中国人认为应该由领导者做决定,并承担风险。而德国人认为只要有授权,任何人都可以做决定。 关于会议:中国人喜欢与上级交流,但是并不觉得要开很多全组人都参加的会议。中国人觉得事情都需要领导拍板,如果领导不参加会议,中国人会觉得会议没有意义。对德国人而言,平级工作人员间的交流,全组人之间的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于直率:中国人很难适应德国人直率的交流方式。他们会直接表达对一个问题的反对,而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委婉,批评前一定要肯定,很多时候对于不赞成的问题只用沉默来表达。 关于工作和私人生活:中国的白领阶层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完全分开,如果工作中出现特别紧急的情况,大部分的中国白领能够立刻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下班以后加班的情况很普遍,对于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商务应酬也没有太多的怨言。德国人重视自己的私人时间,绝大部分情况下,不会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假期,同时也不推崇加班,认为长期加班的人是没有工作效率的人。中国人对合作伙伴的考察不仅仅来自工作中,在平时生活中合作伙伴的行为举止,也是他们判断合作伙伴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具有智慧,是否值得继续合作的重要标准。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商务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德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案例编号:264
洲:欧洲 国家:德国
分类:经济
上传时间:2014-11-28 21:10:02
分享者:郭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