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

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

案例正文

日本最初的文字教育依靠中国文化的输入得以萌芽。但是随着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贵族学者的出现,日本人开始自己编撰儿童启蒙读物了。最早的作品《

》作者为平安时代末期贵族学者藤原明衡,他将贵族之间的209封书信汇集成书,作为贵族子弟掌握书信常识的初等教材。中国和日本的蒙学读物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修养,都强调在伦理说教的同时传授一定的实际知识。

但是,中国早在秦代便确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且自隋代开始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童蒙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将来士人应科举考试打下最早的基础,甚至一些童蒙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直接为科举服务的。

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实际上便是中日两国传统的民间学问观差异的体现。

分析点评

尽管中国蒙学读物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在向近代文化演变的过程中,其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与日本相比。对比两国在现代化上的差距,实藤惠秀曾经如此感慨:“对于引进欧洲近代文化,中国人比日本人方便得多,但他们对此却不关心。日本的条件比中国恶劣,但却热心从事,故在近代化事业上比中国捷足先登。”虽然这一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由启蒙读物所透视出来的两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的确是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之一。

案例来源:谭建川.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67-72.

差异点
日本中国
教育导向科举导向

信息来源

标签: 传统蒙学读物

浏览: 评论: 收藏:0
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
案例编号:2425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09-25 17:18:30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