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努力工作的“度”是什么?

努力工作的“度”是什么?

案例正文

四位中国学者和六位美国学者同日于来到夏威夷,就双方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开展为期十天的研讨活动。中国学者发现,他们的美国同事工作起来认真得让人难以接受,周末不休息也就罢了,连起码的吃饭和睡觉时间都保证不了……

中国一家知名研究机构的四位学者来到了夏威夷火奴鲁鲁,他们将在这里待十天,同来自美国几所大学的六位研究者进行交流,完成一项他们已经共同研究了三年的项目。研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由这四位中国学者在华中的几个村子里进行的。他们不辞劳苦,成功收集并整理了该学术合作项目所需要的所有材料。

在来夏威夷之前,这些学者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单独研究,就各自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报告,撰写论文。美方学者为十位研究同事能够最后一次聚会感到很高兴,这样他们得以研读对方的论文,填补那些己方没有但中方学者已经收集到的学术信息。

中方学术代表团是周五上午到达的。在夏威夷一家便宜却又舒适的宾馆住下。美国学者周五下午到达,他们一到便着急要开始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一起吃过晚饭后,他们便在其中一位在夏威夷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家中开始了讨论。由于当天旅途劳累,晚上十点讨论结束。但是周六上午九点讨论重新开始。研讨会开到下午一点时,中方学者已经很难集中精神了。研讨会的翻译袁冰提议先停下来吃午饭,但没有被采纳。两点,美国学者叫了披萨,匆匆吃完又继续讨论,直到吃晚饭。七点,在中国学者的要求下,他们先被送回了宾馆,而美国学者之后又继续讨论,直到十点才各自回去。

按照会议的安排,周日不休息。在上午的讨论中,中国的学者积极参与,但是下午的讨论中中国学者表现得没有上午积极了。到了六点,虽然美国学者都还着急要继续讨论,中国学者都着急要回宾馆了。周一上午讨论时,中国学者首先声明他们那天下午要休息,为此美国学者有点恼火,因为他们觉得时间紧迫,希望能在这十天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学术任务。虽然如此,他们那天下午还是为中国学者安排了一辆车。

接下来的两天,中国学者从早到晚都心情愉悦地参与了讨论,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时研讨会准时终止,留出一小时进行午餐和晚餐。而美国学者午饭仅吃会议中心提供的面包圈和水果,而且是吃完便继续讨论。翻译可以明显感觉到中美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后,周三上午,中国学者要求翻译宣布他们将从周五中午开始结束研讨会,余下的48小时,他们将用来进行观光旅游。美国学者感到很失望,并且提出了抗议。这时,翻译袁冰觉得他应该抛开翻译的角色出来调解矛盾了。

分析点评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位美国学者的敬业精神真的是无可挑剔。他们周五下午赶到夏威夷,晚餐之后不顾旅途劳累,即刻开始工作,与中国学者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周六和周日也都没有休息,周六的讨论一直到中午都没有停止,直到下午两点,才叫了Pizza来吃,而且还是边吃边讨论,晚上七点中国学者已经回宾馆休息了,可几位美国学者还是工作到了十点。周日也是一样,他们一直工作到很晚。接下来的一周,美国学者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着,不想耽误和浪费一分钟时间,他们一直希望能在有限的几天内,双方能就研究的问题进行最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美国学者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除个人能力、身体素质、工作态度等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找到原因。在美国,和崇尚个人主义、平等、竞争等文化特征一样,努力工作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欧洲殖民者开始踏上美洲这块荒凉的土地时,要想生存,首先必须要勤奋工作,到达美洲的清教徒奉行的首要原则即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家园。案例中的几位美国学者正是奉行了“努力工作”原则,为了在短暂的几天之内和中国学者们进行顺利地讨论和沟通,他们似乎只要工作,而不要生活了。而这点正是中国学者无法理解的。

从案例中还可看出,中国学者对此项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视。为了能收集到可信的研究数据,他们深入到中国的乡村了解情况,为此项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来到夏威夷后,在工作时间他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而且在后来的几天中,他们也都工作到晚上。但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和美国学者在一起,没有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之分,没有正常的吃饭时间,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于是后来他们提议,午饭和晚饭要准时在中午12点和晚上6点开始,而且他们的午饭和晚饭都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同时,美国学者还是边吃快餐边工作。中美双方就吃饭和工作的矛盾似乎越来越深,到了周三上午,中国学者明确表示周五中午之后,他们将不再工作,要留出最后的48小时观光旅游,听到这个消息,美国学者表示不能接受,双方的矛盾冲突似乎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

本案例中,中美学者的矛盾不是来自于研究项目本身,也不是因为某一方工作不认真所致。而是由于对彼此的工作习惯不了解,对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安排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事实上,从一开始双方都只是埋头工作,没有就一些生活的细节问题进行坦率的沟通。如周六中午,到了午饭时间,中国学者已经显得不耐烦了,甚至当翻译提出大家应该吃饭休息一下了,美国学者还是坚持要继续讨论问题;接着周一上午,当中国学者提出下午要求休息时,美国学者虽然不高兴,但他们还是同意了,而且还给中国学者安排了一辆车,以便出行;周三,中国学者提出他们的工作时间只能到周五中午,剩下的48小时要在夏威夷到处走走看看,美国学者表示反对,此时双方还是缺乏沟通,他们没有去想办法协商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而是互相埋怨。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努力工作的“度”是什么?
案例编号:2256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09-23 09:40:24
分享者:郭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