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许多新颖的隐喻实际是从长期存在的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有许多表达方式按照传统观点并非隐喻,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却具有隐喻的性质。从英语和汉语的情况看,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世界上各种语言各不相同,隐喻也常常表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性。
二、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交际: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使用隐喻。不仅在口头语中,书面语中也在大量使用隐喻。在一些文学作品和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隐喻,甚至在政治、科技、宗教中也可以发现,特别是习语、俚语、歇后语以及绰号这些典型的命名式隐喻。通过本文搜集的植物基本范畴词的中英隐喻用法可以发现,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英文植物的隐喻意义三、英汉植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3.1 文化内涵大致相同 虽然人的肤色,种族不同,但都要经历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体验促使许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念隐喻的形成。
(1)rose——玫瑰,隐喻爱情、青春、美女。英国诗人Robert Burns 就以“A Red,Red Rose”为题写过一首爱情诗,第一行就 是:“O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呵,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Austin Dobson的“The Rose and the Garden”中,玫瑰成了一群年轻学生的喻体。而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也用花来刻画少女,例如写探春如“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
(2)peach——桃子,中文中形容女子的美貌会用到人面桃花,粉面桃腮。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二)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岸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在英文中“peach”也可指美人,如“She is a really peach.”常用来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
(3)lily——百合花,隐喻纯洁或纯洁的少女。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有一首歌曲,歌词是这样写的“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就隐喻了纯洁的少女,而英语中也有“as white as lily”表示“像百合花一样洁白”的说法。
(4)laureate——桂花,象征吉祥、美好、极大的荣誉和骄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与“出类拔萃”、“荣誉”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考上了状元,则被称之为“蟾宫折桂,独占鳌头”。英美声名卓著的 诗人,被称为“桂冠诗人”。英文“gain/ win one’s laurels”表示赢得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表示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表示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大觉。 (5)grass——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可引起“众多”、“默默无闻”的联想,如英语“grass roots”表示基层,相当于汉语中的“草民”或“草头百姓”。“草”,一喻多,如“草木皆兵”;二喻贱,如“草菅人命”。李白诗云:“腹中藏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草莽”是指未取功名的白丁身份。 此外,还有“narcissus”(水仙)隐喻纯洁、幽雅、高尚等,“carnation”(石竹)象征纯洁而深情的爱。 3.2 隐喻意义的不同面 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异,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隐喻的有趣的对比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有隐喻意义的词汇有许多,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英汉植物名词的隐喻来看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如何反映在语言上的。指称意义相同的植物喻体,对于不同民族文化来说,其语用含义可能不尽相同或甚至完全相悖。这些不同是与文化差异截然分不开的。这类植物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
3.2.1 仅在中文中有隐喻含义
(1)松、柏——“pine”、“cypress”,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松柏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信念。松树在贫瘠的地理环境中也能生存,四季常青,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可用来比喻志行高洁的君子。唐代诗人于邺在《赠卖松人》中称松树为“寒涧树”,象征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因为松树“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表现了一种抗拒严霜,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质。又因为松树千年不凋,人们又用它象征长寿,故有“松龄鹤寿”之说。中国古代社会家家户户喜欢挂“松鹤同寿”、“松鹤延年”的年画,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长寿的愿望。但在英文中“pine”和“cypress”却没有隐喻意义。
(2)竹子——“bamboo”,高耸挺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它的特点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风亮节和谦逊好学的品质。“竹”在汉语里具有坚定、正直的含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历代文人赏竹、咏竹、慕竹,成为历久不衰的高雅风格。比如郑板桥的咏竹名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们还常用郑板桥《咏竹》诗抒发学生对师长栽培的感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退隐的文人、士大夫多喜欢栽几蓬翠竹,以寄托自己正直、坚贞、谦逊的情怀。《红楼梦》中林黛玉特别喜欢竹子,她住的潇湘馆里翠竹掩映、绿树环绕。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竹”有关的成语有“高风亮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青梅竹马”等。而在英美国家,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制,竹很少,因此“竹”在英文中的文化内涵极为贫乏,它不过是一种植物名称而已。
(3)梅花——“mume flowers”,性耐寒,于是人们把梅花称为“寒梅”或“腊梅”,认为梅花是报春花。南朝范晔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以春天指代梅花。由于梅花在严寒冬季中绽放,其奋发顽强的品格深得中国人喜爱,古有“一树梅花万首诗”之说。 此外,这类词还有许多。在古代汉语中, 文人在描绘人的容貌特别好的时候,多用植 物的形态来隐喻人类的美貌与体态,如羞花之貌,出水芙蓉,樱桃小口,三寸金莲,指尖如春笋,等等。
3.2.2 仅在英文中有隐喻
(1)potato——马铃薯、土豆,马铃薯在中文里没有隐喻含义,但在英文里“small potato”却代表 “ 微不足道的人或物”。
(2)clover——苜蓿,是一种很有用的植物,可以喂养家畜,可以用作肥料。许多苜蓿草长有由三片小瓣构成的叶子,但有些苜蓿的叶子由四片或六片弧瓣组成,很少见,于是英美人相信四叶苜蓿(four-leaf clover)能给人带来好运。又由于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互赠四叶草饰品表达祝福。
(3)pumpkin——南瓜,在英文里可指“重要人物”、“大亨”。
(4)lettuce——莴苣,在美式英语里,被喻成“钱”,因为莴苣和美元纸币背面都是嫩深嫩绿的。
(5)daffodil——黄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在英美文化中象征欢乐。英美诗人常用“daffodil”来描写春光和欢乐,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也写过一首诗咏水仙(The Daffodils),他把黄灿灿的水仙比作璀璨的 群星、潋滟的波光( shining stars,sparkling waves),最后诗人说:“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s fills,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可以看出诗人多么高兴!
(6)pinecone——松果,因其独特的形状一个个直立在松枝上,因而在西方将松果多视为男性的象征,在古罗马松果喻指纯洁的女神维纳斯,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看到松果只会有一种硕果累累的感觉,几乎没有其他的隐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是储存、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隐喻的产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隐喻。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通过学习植物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指导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比较 华中科技大学 陈蕊 梁丽)
参考书目:
廖光荣. 2002. 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 解放军外 国语学院学报(4):5-9.
卢卫中. 2003.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 外语教 学(6):23-28.
束定芳. 2000.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王守元,刘振前. 2003. 隐喻与文化教学[J]. 外语教 学(1):48-52.
杨元刚,张安德. 2002. 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 对比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4):74-80.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