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差异

中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差异

新闻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自南非在十国集团会议上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到正式加入,再到金砖国家第三次峰会的举行,新闻媒体在这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担负着传递信息,让受众享有知情权的重要职责。事件发生后,中西媒体都迅速行动,积极跟进事情的进展,做了一系列的报道。基于当前媒体的多元化特点,我就选取了中国的人民网和英国的《金融时报》的报道进行探究。

(一)从新闻标题分析报道主题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新闻标题是用最简洁的文字以揭示、评价新闻,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提示给读者的,所谓“立片言而居要”。那么,我们分析两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就可以从中窥见其中的一些差异了。

首先,看人民网中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例如:“深化金融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金砖’稳定世界发展”、“专家释疑南非“金砖国家”身份:源于其公信力和代表性 ”“南非抱‘金砖’‘差距感’激励奋发图强”等等。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金融时报》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例如:“LEX专栏:金砖峰会的愿景”、“分析:中国领衔金砖峰会”、“‘金砖峰会’难有实质内容”、“南非也‘金砖’了”、“‘金砖之父’:南非不属于这一阵营”、“为何给国家贴标签?”等等。

从这些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网的报道标题中“深化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金砖稳定、世界发展、专家释疑南非的金砖身份”等一系列词语、短语句的使用,表明中国方面是很乐意很希望南非加入的,而且认为这对与会各国乃至世界都是大有裨益的。报道都是在理性的考量基础上积极向上的。既向受众展示了合作发展的好处、信心、雄心,又告诉了所有人,南非加入,不仅金砖国家组织甚至世界都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整体上给我们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感觉,让我们在看题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同意支持这一做法观点。而《金融时报》的新闻报道标题中“中国领衔、难有实质内容、不属于这一阵营、贴标签?‘金砖’炒的太热了?等语句的使用,表露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金砖国家组织中国是老大,认为这次的峰会难有作为,南非本就不属于这里。这表明了西方的不甘心,以前惟自己马首是瞻的领地附庸,居然离开了。大有点不爽的酸气,故说什么‘金砖太热了’,不需要给国家贴标签。其实,这也反映了西方媒体仍在为自己的面子尊严进行维护,尽管他们一贯标榜要客观公正的报道,但整个话语结构上依然呈现着群体间话语偏见。

中国媒体报道的命题结构,指向“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组织”是一件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金砖四国都很欢迎它的加入。既有叙述性的报道命题,也有带有议论、回复诡辩的政论式标题。向读者直抒胸臆的标明这个事情是好的,不是恶的。西方媒体报道的命题结构,则是分析猜测在金砖组织中中国的领导地位,质疑南非加入的实力或是本钱,批判我们不要喜欢随便的给国家贴上标签。没有过多的关于这一事件的叙述性的报道命题,多是采用疑问,质询的语句结构。也是直抒胸臆的向读者标明这个有点“不靠谱”。不值得我们颂扬,而是要“理性”思量。

从这整个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主流媒体,人民网和《金融时报》都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其报道主题的出发点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不是经的过实践考验的真理,而是各自的利益。对我有利,就是好的。不利,就是坏的。所以,他们两者的新闻价值观是有巨大差异的。

(二)从文本内容分析报道语言特征、风格、表达方式、表达口气、情感色彩的差异

中方媒体报道的语言准确严谨、有理有据,宣传风格明显,表达多叙述、评论和引用权威人士的评论,还喜摘领导人的讲话稿。报道口气积极几乎占100%。如在《专家释疑南非“金砖国家”身份:源于其公信力和代表性》这篇报道中,其报道采用分段分论点的形式(南非“金砖”身份源于其公信力与代表性、南非软实力有助于金砖国家在非洲发展、在更广泛的政治层面同样意义重大、南非“入席”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促使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形成)对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组织的原因是公信力和代表性这个观点进行论证的。还在报道的过程中,大量借用名人专家们表达的评论,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士杨洁勉指出,金砖国家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能够保持互利共赢和更加务实的态度,金砖国家机制的前景和国际影响力有望看好。”

西方媒体报道的语言简洁明了,要点突出,措辞生动带有黑色幽默感。事实风格明显。表达多论述和描述很形象化,形散神不散。报道口气消极居多积极居少。如在《为何给国家贴标签》这篇报道中“要想压制一个好的缩略词很难,把若干国家凑成各种集团的游戏也不太可能结束。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记住,统一的个体内部也会存在差异,而把一个国家冠以“新兴”头衔,并不能使它真正兴旺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的黑色幽默感,表达的消极口气。

在情感色彩方面,中方媒体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周围坚定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党的喉舌,舆论的尖兵,积极履行好传者本位,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主在引导受众的价值导向,积极高昂的肯定的向国内外报道这一大事,宣传其好处。西方媒体虽是坚持受众本位,为受众忠心的服务,但由于其一贯立场及国际利益,在报道的情感色彩上则是带有质疑、调侃、嘲笑、自大、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从这探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新闻报道是绝对服从国家利益和党的利益的,报道是遵守新闻政策的。而在新闻事业以自由平等为基础和口号的西方国家,在国内由于受到众多媒体的监督以及媒体自身因素影响等原因,在新闻报道的平等自由等方面表现得比中国要强,但是,在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报道中,主流媒体常常会表现出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失调问题。在群众中造成许多错误认识,这是一种有意的误读,对新闻阅读者来说是一种误导,对被报道的国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种做法不仅仅在西方,在中国也是这样的。这体现了中西方间的新闻报道立场的差异。要解决的办法只有加强新闻事业的自律和国际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但不是灵丹妙药。还是需要国家间的共同努力。

(三)从事后评论分析评论报道的差异

1、评论议题的来源:中国重视“上面的精神”。西方重视读者的需求和愿望。如中方的新闻媒体报道评论的题目,都是符合“新闻政策”的,积极主动的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受众都欢喜鼓舞与这件事的达成。如《‘金砖’稳定,世界发展》《海外媒体高度评价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等报道。而西方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报社是私有地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坚守受众本位,为受众的需要服务。所以他们的评论报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还要照顾读者的利益。如《分析:中国领衔金砖国家峰会》《为何给国家贴标签》等报道。

2、评论写作格式:中国“程式化”。 西方“随意性”。在中国,由于更多强调社论的权威性,更多强调其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组织发言的功能,因此,评论员不需要也不能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甚至为了稳妥起见,评论员还会故意隐藏自己的个性,写作程式化问题十分严重,是四平八稳的讨论文章。如在评论报道《‘金砖五国’别怕高调》这篇报道中,作者在开篇交代完背景后,就开始提出“五国之间合作与发展是主轴”的领导人不知说了多少次的观点,然后再接下来的论证中,每一个论点论据都是领导人或是党政国策中经常提到的。如其全文论证过程是“首先是当前的国际形势说明合作与发展是趋势,是纠正国际金融危机扭曲后的世界经济的良方。其次,合作与发展,也符合金砖五国各自的利益以及整体利益。同时,金砖五国又面临相似的外部经济环境。最后,金砖五国不仅要从意识层面确立合作与发展的路径,更要从协调机制上予以保障。”然后在这后还引用经贸部长会议具体内容做印证。全文读下来是很完整的,但没有新意,感觉古板。在西方,由于受启蒙思想的熏陶,几百年来确立起一个崇尚自由和个性的传统,评论更多的只是一个论坛、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  所以其评论报道的写作也是比较随意的。当然随意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内容、表达意义上。他们是形散神不散的。


探析两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差异的缘由

(一)意识形态差异

在中国,历史、现状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是中国为了适应不同的历史条件,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冷战结束后,在汲取人民民主、社会平等的既有意识形态精髓的同时,不逞强、不争霸等外交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利益的争端中,力求化解矛盾,实现互惠互利。作为中国政党和政府喉舌的主流媒体,在相关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也会体现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期望和取向,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相比,更显得中和性和利他性。

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观念,是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注重竞争与效率的社会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这些深入人心的意识形态,通过主流媒体,将政治利益与日常需求融合起来,对内的资本主义国民来说会是很合理的。对外则会唤起他们的民族主义。因为就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组织而言,其就是抱起了其历史地位,作为自己的原从属,脱离了自己,英国的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一些恶化报道,维护自身的面子和国家利益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西方媒体来说,其一贯的做法价值观就是,任何与咱们国家利益不一致的国际事务,我们能“妖魔化”就“妖魔化”。这已成其定式。

(二)利益观差异

作为主流媒体,人民网和《金融时报》都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其报道主题的出发点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国家间利益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主流媒体在报道关于与本国有关系的重大新闻事件时,其说辞做法,都会不可避免倾向于本国。尽管在西方,媒体是被誉为第四权力拥有者,政府很多时候无权干涉其新闻报道活动。而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接受党和政府的管理。所以报道这些关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当然是和党、政府一个意思一个声音的。

(三)文化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定于一尊”,追求绝对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尚的信条,他们以神圣化的儒家经典,以封建权威和政治权力对普罗大众实行文化蒙昧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表现在新闻传播上,即扼杀言论自由,强求“舆论一律”,实行新闻统制。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主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人只有在“和谐”中才能保存自我,并在“中庸”中求得发展的社会伦理原则已深入人心。而且,“官方文书系统”式的宣传教化作用,一直是我国各种媒体的首要功能。

在西方,“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由来已久,追求自由、崇尚冒险、信奉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西方文化的内核之一是主张、突出个性和主体性,维护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保持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或多或少的独立地位。西方的新闻自由理念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时代,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而提出。它既适应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政治需要,也满足资产阶级所推行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人民网 www.renmin.com

[2]金融时报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

[3]敏思博客 http://bolg.stnn.cc/sannersnook/EfP_B1_1001157293.aspx

[4]黄卫星. 丁宁.试析中西主流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差异以《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报道个性为案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

[5]吴江文.中美灾难新闻报道模式比较——以王家岭矿难和西弗吉尼亚矿难为例。[J]《当代传播》2010(6)

[6]方汉奇.《中国新闻史》

[7]单波。《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

 

来源:一只蜗牛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990941477



标签: 主流媒体、报道差异、文化背景、媒体形象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