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西建筑的“性格”差异(图文)

中西建筑的“性格”差异(图文)

 当我们驻足在德国科隆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立刻会被那一对高达150米的尖顶塔楼所震慑。这个直插云霄的建筑全部用石头雕刻、堆垒而成,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只有惊叹于人类的伟大了。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到19世纪末才建成,历经600年,是当时北欧最大的教堂。整座教堂的表面通通由垂直线条统贯,加上直刺苍穹的那对尖塔,使得整个建筑有一种向上飞腾的动势,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而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这充分体现了基督教宣扬的那种绝尘脱俗的精神。 

德国科隆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

 如果我们置身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之上,又会有另一番感受。整群建筑采取院落方式组合,向横向发展,大殿最高处只有30米,但其性格内涵却深沉而丰富。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与壮阔。庄重严肃显示了“礼”,“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平和宁静寓含着“乐”,“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之“仁”。在这里既要保持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彰示皇帝统治下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概。

北京故宫太和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

这两座建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西古代建筑的总体风格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西方建筑以教堂的成就最高,而中国建筑最高成就则是宫殿?为什么前者只用石头建造,后者却以木结构为本位?为什么前者强调向高处伸展,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所能达到的极限;后者去注目于横向的延伸,用大殿周围的全群建筑来衬托大殿,同样也显出了大殿的伟大?为什么前者的内部空间迷离变幻、幽深莫测,后者的内部空间却只是一座简单的六面体,只在当心间作了一些强调的处理,突出皇帝宝座的所在?为什么前者的外部空间很不发达,只是一座不大的、与其他空间没有什么联系的不规则广场,人们在广场上甚至看不到教堂的羣貌,要退到很远才能找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后者却是一座180米见方的、规整的大广场,在其前后还有另外一些广场,对这个主体广场起着陪衬作用?……

这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比较出了中西古代建筑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而追根究底,更主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之差异。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宗教态度、性格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就有许多重大的区别。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一、温暖亲切的木结构Vs坚强有力的石结构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一重木构一重石构。

西方建筑缘何以石料为主,而我们的祖先却对木材情有独钟?除了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源自各自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重要区别。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更关注现世的世界,对建筑的坚固程度也采取相对的态度,即在使用期内的坚固,并不要求建筑物千年不朽。而西方基于对永恒的神性的向往,总是追求一种现实可视的不朽,坚固厚实、永传后世,自然以石材为佳。一座教堂动辄就要花上几十上百年,费工耗时,中国人认为是不值得的。而木结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了许多。另外,中国人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认为世间万物皆遵守自然规律,可生可灭、新陈代谢乃自然常态,建筑亦不例外。尽管木构建筑易遭毁灭,但修缮也罢,重建也罢,人们并不苛求。恰好相反,修缮一新甚至重建正是建筑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一代统治者上台,往往都以自己为新的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新居,并且要毁坏前朝建筑,以示破旧立新。

五台山佛光寺剖面透视五台山佛光寺实景

 

                                                                                                                             五台山佛光寺剖面透视图、实景图

 

 

 中西方在主要建筑材料上的不同抉择,对于材质的不同特性的利用,导致中西方建筑在建筑结构方面大相径庭。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隆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中西方建筑“性格”如此差异,看似由于材质的原因导致,实则反映出了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和文化心理偏好。

罗马万神庙剖面透视罗马万神庙穹窿内顶

 

 罗马万神庙剖面透视图、内部穹窿顶

 

二、内有乾坤的合院式建筑群Vs气势冲天的单体式建筑

中国建筑重人居功能,故注重建筑的水平展开,更多表现出和谐优美。西方强调对神的崇拜,故对建筑的高耸较为关注,以体现神的威严,因而建筑立面尽量向高空发展,表现出神圣崇高。用一位西方建筑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西方人)占据了天空的一角,而他们(中国人)却占据了广阔的大地。”

西方建筑极尽石材之性能,不断创造出更高、更大的单体建筑,哥特式教堂,飞拱尖券,高耸入云,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哥特式--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教堂代表——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回到大地,受制于木材尺度和力学性能的中国建筑,单体房屋难以在体量上有所突破,却另辟蹊径,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磅礴气势——由单体建筑到建筑群落、由小群落到大群落层层扩大,以轴线为中心、两边对称的布局,左右延伸扩展,形成规模庞大的整体建筑群。其间所蕴含的是中国人强烈的注重群体关系、尊卑有别的处世观念。

                                                                                                

                                                                                                                                北京故宫全景  

                                                                         北京故宫全景

 

欣赏中西建筑之美的角度是不同的。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欣赏雕塑,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中国建筑群则是一幅卷轴长画,需要打开细细品味,才能领略整幅画卷之妙。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在动态的“可游”,你必须一步一步去接近它,才能了解和欣赏,而它也将会带给你一次又一次美的惊喜。到这儿,我们发现西方人热烈开放,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在中西方建筑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师法自然的山水Vs几何法则的花园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的是二者的融合,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故而中国建筑十分重视建筑、人、环境三者的关系:建筑既要适合人居住,又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宜,还要富于自然情趣。中国园林“性格”随性休闲、自然野趣,讲究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引水为池、种植四时花木,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营造在自己居住的环境中,使园林富于诗情画意。

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

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

 

西方追求人性解放,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是二元对立的,强调的是人为,讲究对自然的规范,因此西方建筑重视人为,讲究与自然对立。西方园林重视人工修饰、几何式的布局、对称的轴线、整齐的树木排列、精致的雕塑喷泉……,一切都是人力精心打造,与中国园林依乎自然截然不同。

法国凡尔赛宫御花园

法国凡尔赛宫御花园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尊卑有序,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是注重单体表现的,往往追求个性、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些情况造成了两个建筑体系内部的互补,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更重视君尊臣卑的“礼辨异”观念,造成了以宫殿或政权建筑为中心的规则谨严的城市。而其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则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四、齐整归一的帝国Vs个性飞扬的城邦 

当我们走在中国任何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中,不难发现这里的街道几乎都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方向的,方位特别好掌握。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城,全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呈棋盘式扩展开来。强调城市首先是都城的规整布局,在中国已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远在西周的陪都、以后又成为东周都城的洛邑王城中就有了鲜明的体现。《考工记·匠人》节追述洛邑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王城应该是方形的,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度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都设广场,面积各方一百步。可知这是一座十分规整、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而都城的核心和重心就是宫殿。突出宫殿的地位,就是为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此为蓝本,西周王城的规划对春秋以后直到明清的各代都城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专制集权、强调统一的帝国,中国的城市不仅是一个聚居的地方,更是专制皇朝派驻各地的政治统治中心,为强化政权,在各地方城市也形成了普遍遵行的模式,尤其在北方平原地区,表现更为典型。

 

清代北京城俯瞰图绘

清代北京城平面图绘 

 

 西方城市起源也很早,可以追溯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希腊雅典城、意大利罗马城等,但大多是随机发展起来的,不具备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西方城市真正开始萌芽,是在1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以商业贸易聚集起来的人们定居一地,逐渐发展出城市。工商城市的萌芽为建筑带来了发展契机,提供了建造的资金,也提出了建造的需求。为了凝聚市民的共识,沟通感情,以及供公众聚会商议大事的实际要求,体量巨大而显著的建筑成为兼具实用性和地标性的完美之选。鉴于当时的主流意识是基督教,这些建筑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教堂了。于是,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通常就是围绕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发展,呈放射状地布置蛛网式的路网。街道自由曲折、自发延伸,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

  巴黎市区俯瞰

    巴黎市区俯瞰

中西城市一个严肃庄重、方正规整,一个生机活泼、自由延伸,其根本性差异在于中西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主人不同。中国古代城市一直主要作为各级专制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而西方中世纪城市由商人控制,是产生新生产方式的温床。

 (参考来源:萧默著:建筑的意境,中华书局2014)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