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交际学中,一种文化的时间观念指的是该文化“对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对时间重视与否的哲学”。具体来说,它包括对时间的态度、取向、划分、时间概念的表达,以及时间的使用(如分配、安排和信守时间)等。不同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Hall)首次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制式,即“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 time)和“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 time)。
时间被看成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这种时间观强调日程性、阶段性和准时性。人们倾向于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间同时做两件事几乎是不道德的。趋向采用单向时间制的人,为了利用好时间,精心地安排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工作日程,制定时间表,确立优先考虑的问题,讲究计划的周密性,严格遵守日程。预约是普遍的社会习惯,并且越重要的活动越要提前约定计划。
时间被看成是发散的,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多向时间强调人员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趋向采用多向时间制的人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步骤常是依据周围环境决定,因而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讲人情味。
两种时间制的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
时间范畴 | 多向时间制 | 单向时间制 |
出发点 | 集体主义,关注人情关系多于私密性 | 个人主义,遵循私密性 |
计划的严格性 | 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 | 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工作日程表 |
制定计划的依据 | 打交道的对象 | 事实和数据 |
做事的时序 | 同时做几件事,各个项目之间互相影响 | 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
守时的重要性 | 守时是出于礼貌需要 | 从做事的角度看守时 |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某一文化或民族的时间制式属于单向时间制或多向时间制只是程度的差别,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 霍尔所区分的两种时间制式当代中国人兼而有之,但是传统汉文化似乎更偏重“多向记时制”,这种传统对当代中国人生活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如:
1. 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处理几件事情。
2. 人们在约定见面时,一般会约定开始的时间,却不太明确约定结束的时间。人们认为工作或者活动超过时限是很正常的事情。
3. 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多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口头语“不见不散”说明中国人倾向于灵活使用时间。
4. 为办成一件事情,人们会花大量的时间闲聊,以便彼此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
我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关世杰先生曾说:“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式时间观念”。
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源泉,时间的变化协调与自然状态,成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转、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圆周式。
把时间看成“不断循环推移的轮子”的时间观念古已有之。古人把时间总称为“宙”(《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为之宙”),而关于“宙”的本意,《说文》里给出的解释是 “舟车所极覆也”。另外,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也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持线形时间观的人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延伸、流逝,一旦失去便不能挽回,持这种时间观的人更关注未来,使用时间的精确度极高。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文明把时间看成一条直线,一种线形的单向持续性运动,西方采用的计时法“格里历”(即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这一时间观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形和直线形时间观(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要体现了直线式时间观念)并存,而占主导地位的是环形时间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人的时间观逐渐与西方国家趋同。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随处可见上班族匆忙的身影。但是环形时间观念也在中国人的语言和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
1. 环形时间观念使得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却比西方人慷慨许多。在礼仪用语中常可以听到“请慢走”、“请慢用”、“各位慢吃”等。
2. 我国农历所采用的干支纪年法集中反映了汉民族这种非线性“动态循环”的时间观念。
3. 汉语语法中没有时态的变化。
时间取向具体表现为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态度。
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她的历史一样悠久璀璨,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和传统。尽管当代中国人也注重“一切向前看”,然而传统在我们的心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善于将过去的经历作为现在或将来的行动指南,做一件事情首先会考虑是否有“前车之鉴”,善于总结,但是不善于推陈出新。
“将来时间取向”一切着眼于未来。西方国家受基督教“人性恶”观点的影响,人类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来到了人世间受苦受难。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回头没有出路,只有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未来才有希望。
持“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特别崇尚敬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人几乎成了智慧、广识、经验、稳重、权威等的化身,有词语为证,“老练、老成、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成持重”,即便是“您老、老伯、X老”等敬称也反映了中国人敬老的风尚,并隐含着“过去时间取向”的内涵。
而持“将来时间取向”的民族“谈老色变”。“年老(old)”给人的联想是“缺乏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无用、累赘”。因此,英语中用委婉语“the elderly”或“senior citizen”代称老年人;“golden age”委婉指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evergreen clubs”(长青俱乐部)指“老人俱乐部”(clubs for people who are 60 up)。
时间序列观是时间观念中又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序列的选择在东西方人的言语与行为交际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英美国家的人写日期不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而是先写日,后写月,再写年。顺序是由小到大,与中国人写日期正好相反。这两种排列方式,其实反映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时间观念:西方人重开头,时序是开头优先,从小到大;中国人重过程,时序是过程优先,从大到小。
因此西方人习惯把信息量最大、时序开头的排在前面,予以强调。如,西方人书写时,每句话的开头字母都是大写的。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则更重过程,认为一切事情都要循序渐进。比如寄信这件事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封信不寄到一个国家,怎么到一个省,一个市呢?又怎么传递到收件人手里?所以信的地址应该从大到小。
经贸与商务谈判中,也常常反映出东、西方人对时间序列选择的差别。西方人在谈判时通常喜欢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摆出问题,然后逐渐加以论证。而东方人则习惯一步一步地摆出理由,使对方有思想准备,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观点,谈到实质性问题。所以,西方人常常抱怨东方人谈判时兜圈子,而东方人则认为西方人的谈判方式使人感到唐突和莽撞。
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同时,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Edward T. Hall, The Dance of Life (Doubleday: An Anchor Book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