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外消费观的差异

中外消费观的差异


消费是市场经济发展必要环节,消费是商品生产的最终归宿,也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保证。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其消费习惯也呈现明显的不同。

首先,在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儒家的等级消费观是最为主要也是影响现代国人最深的一个,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认为人有名分之分,社会有等级差别,名分、等级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并由此提出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同时,他主张节用、宁俭,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在孔子看来,奢不仅是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其次,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这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就消费观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去奢从俭的倾向。我们从中国的一些习语中也能体会到国人对于的提倡,如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等等。以为主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消费的最大特色。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消费也呈现以为主的特色。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的购房热中得到印证。中国人民银行曾做过调查,就消费习惯而言,大部分国人倾向于先买房,有房才有家,这大概是很多国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另外,我们从电视广告中无数的亲慈子孝的画面也能看出国人对于家庭观念的推崇。

201512290344227104.jpg

第三,中国人的消费兼具怀古恋旧追求时尚的两重性。例如,我们在电视上会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这样的宣传:集传统秘方之精髓采高科技研究创新之大成宫廷秘方皇家贡品结合失传多年的……”,似乎是古人说的,岂能有错。当然,话说回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值得发掘光大。说到追求时尚,我们从中国的手机消费中就可略窥一二。中国市场上,手机款式之丰富,更新换代之快,高档手机占有份额之大,都不逊于美国,甚至还要超过美国。这使美国人非常吃惊,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人似乎对手机的款式和档次并不很在意,在美国的手机商店中,大部分的陈列品样式都很普通,价格也比较便宜。

第四,羊群效应也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所谓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大流。在这里我们援引一个汽车消费的例子。上海大众-桑塔纳在国内市场素有车坛常青树之称,原因是在汽车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有着20多年销售历史的桑塔纳系列,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依然强劲,原因之一就是口碑传播,你买我也买,既然有这么多人认同,新的消费者当然也就随着认同了。

最后一点就是中国人对于贷款消费的态度了。受传统思想支配,中国人习惯于存款消费。在贷款消费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刚刚为国人所了解的时候,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引用下面这个例子: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谈起了在人间的一生。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把住房贷款都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当然,最终打破中国传统的存款消费观念还是住房按揭贷款。如今其它形式的贷款消费也越来越多的为国人所接受,如贷款买车数量的增多,信用卡的广泛使用,甚至在前些年我国还推出大学生助学贷款等等。

 

西方国家的消费与我国存在巨大差异


先说美国,美国在消费方面存在显著的两面性。

首先,美国是一个浪费巨大的国家。以能源为例,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为除美国以外世界平均量的6.6倍,为发展中国家的10倍左右。公路上穿梭的小汽车中绝大多数只坐一个人,公共汽车里也是乘客稀少。以往美国的小汽车大多耗油量较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耗油量较小的日本品牌汽车才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同样,马路上的街灯昼夜都亮着,这是公家花钱点的灯;私人厂家的,甚至私人花园里的灯多半也是与日月争辉。同时,由于美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土地富饶,现有的农耕地多达28亿亩,草原面积36.3亿亩,因此农产品非常丰富,价格(产出成本)也比较低廉。其主要农产品的人均消耗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据称美国人均糖的消耗量就高于中国的10倍以上。除了能满足国内的巨大消耗以外,美国的农产品还大量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你会感觉到美国人都非常能吃,向牛排、汉堡、热狗这样的食品绝对都是大号的,而这种吃法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很多的大胖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美国人的俭朴。同样在吃的方面,美国人普遍不太讲究排场。美国的宴请,往往只有一道主菜,吃得很简单,一般也不喝酒。在美国的宴会上,你很难看到中国式的杯盘层叠、推杯换盏。比起中国、法国这样历史悠久、饮食文化盛行的国家,美国的饮食显得很随意、简单。

另外,大多数的美国人对穿戴也不是很讲究。牛仔裤、体恤衫、运动鞋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即便是穿着正装,也不大会选择高档名牌。但是,他们的服装一旦旧了一些,往往会被随手扔掉,这样又显得比较浪费。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中低档服装在美国市场是如鱼得水,其市场容量之大,简直让中国人无法想象。

20161111_eb49f0b5a4bd8569deb3pZPGh3n0tneC.jpg

再来看英国消费。

德国的麦德龙集团(全球第三大零售商)曾对欧洲各国的消费习惯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英国人是欧洲最愿意花钱买东西的民族。三分之一的英国人甚至说,他们的消费支出甚至超出他们的收入水平。在英国,存款率是负值。如今,五分之一的英国人负债累累。多数英国人欠债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是为了高消费,为了豪华的生活。他们买新车、度假、运动、买彩票和大吃大喝,很多人还把钱花在为自己准备豪华的葬礼上。每到星期五,从下午开始,在伦敦多如牛毛的各式各样的酒吧里就会人满为患,人们花比在商店里多几倍的价钱喝酒,聊天、吹牛、打架。虽然很多店铺星期六和星期天不开门,但这也挡不住人们享受生活的热情,因为很多英国人把家里弄得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只要多花点钱在商店里买上些精加工的半成品食品,不用多么费劲就可以呼朋唤友地在家里热闹一番。

在这些债务中,一大部分是买房和买车的贷款,这部分钱人们是知道怎么花的,而其他的钱,是在不知不觉中就从信用卡上花出去的。英国是一个信用程度很高的国家,市民一般都有一张银行的信用卡,他们平时往往只带20多英镑的现金,因为除了去酒吧外,很少用现金交易,多数情况都可以用卡来支付。有的银行信用卡与中国的有些不一样,在消费时透支是没有限度的,这样一来,人们不方便控制自己的花钱数量。

不过,英国人还是懂得如何享受。休闲和奢侈品的开支近25万英镑(47.5万美元),仅次于缴纳的税款,超过交通、教育和投资方面的支出。

与英国人相反,德国人在消费方面就保守得多。与我国传统消费习惯相似,德国人喜欢存钱。大多数德国人对于贷款消费不舒服,甚至睡觉都不会安稳。

德国人的穿衣戴帽都是很随意的,不是很讲究。德国人吃饭也比较简单,不象我们中国人吃饭,动辄大桌大桌的饭菜,那样在德国会被人瞧不起,会被认为是不会过日子,不是正经人。

在德国,衣、食、住、行这四项基本生活开支中,衣、食占的比例极小,而住、行却占了很大的比例。人们把大量的钱用于购买住房、豪华汽车及外出度假等方面。住房从普通公寓到花园别墅,越有钱的人越不住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而是向郊区无污染的地方去。

德国人一面去银行存款,一面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家庭是很少的。而买房贷款、买汽车贷款的人却比比皆是。

法国人的消费观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转变。在法国,传统的消费理论把消费者分成若干档次,例如廉价商品消费者,高档商品消费者,等等。如今的法国消费者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界限,他们既购买高级化妆品,也购买廉价消费品,既购买廉价飞机票,又投宿高级宾馆,总之,只要划算,不在乎商品或者服务的档次。

如今的法国人对于到廉价商店购物,已经不觉得丢脸了,作为精明的消费者,他们四处寻找廉价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食品消费。72%的法国人承认自己开始在廉价商店购买部分食品,28%的法国人甚至承认,自己的全部食品都来自廉价商店。
除了食品,法国人寻求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还包括家用电器、日常消费品,甚至,法国人已经开始购买廉价汽车。调查显示,20%的法国人愿意购买廉价汽车。
为了省钱,法国人越来越多地上网购物,今天,法国零售业营业额的25%是通过网上购物实现的,原因很简单,网上购物不仅方便,更重要的是,能让消费者找到最优惠的价格。

就能源消费观念而言,法国有84%家庭能节约用电,已有41%的家庭开始注重绿色化消费。譬如,更关注省电性能好的灯具和光源,更多地购买低度电灯泡,以及屋内光源的设计等;更关注性能好又省电的家用电气设备,譬如烘干机等;总而言之,法国中等家庭更关注家用电器的节能,同样也更注重节约用水。可以说,绿色消费观念在法国已经深入人心。


标签: 消费观念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