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活动 > 生命之真实灵性之沟通--著名作家冯骥才诗画集《灵性》中俄文对照版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首发式

生命之真实灵性之沟通--著名作家冯骥才诗画集《灵性》中俄文对照版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举行首发式

2014年9月10日18时许,应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之邀,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莅临圣彼得堡大学,参加其诗画集《灵性》中俄文对照版的首发式,并同与会者亲切交流。


冯骥才为读者签字留念

中国驻圣彼得堡代总领事于骏、文化领事王睿、俄罗斯作家协会外联委主席奥列克·巴维金(О.М.Бавыкин)、俄罗斯著名翻译家叶果夫、司格林教授之女谢妮亚(К.Н.Спешнева)、南开大学著名教授阎国栋、冯骥才的夫人顾同昭、圣彼得堡汉学界及100多位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等参加了首发式。

刚刚问世的《灵性》一书共采撷了冯骥才先生的450句格言及32幅画作。书本装帧精美、编排亦诗亦画,凝聚着中俄两国文化人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和深厚友谊,令人爱不释手。演讲之初,冯骥才先生深情回忆起了与自己结识30余载的诗画集的译者--已故俄罗斯传奇汉学家司格林(尼古拉·斯佩什涅夫)教授。他套用《灵性》中的话说:“诗人离去,把它的生命留在诗句里。而司格林教授把他的生命留在了《灵性》里。”接着,冯骥才先生把话锋转到了《灵性》本身。用他在序言中的话说,这本书经得住“生命的真实”标准的衡量,是他“精神海洋中的一颗颗珍珠”。司格林教授更是艺术地将《灵性》这个标题译成了“心灵的飞翔”。站在文化人的独特角度,冯先生指出,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应当是灵性的沟通。而中俄两国需要更多青年一代的汉学家、俄学家肩负起搭建心灵桥梁的重任。


《灵性》封面

互动环节中,有读者关切地询问冯先生近十年来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初衷。冯先生解释说:“这些文化遗产如果再不得到保护就会永远消失了,而它们显然比我的写作和绘画更重要”,“做这件事是出于我对社会的责任感,或者说是出于一种爱”。这或许正体现了冯先生在《灵性》中的妙语--“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割爱,都是为了一种成全”。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他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