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课堂报告。在大学的课堂中,教授经常会要求学生们就某一主题做一个10~20分钟的课堂报告。小明的班上既有中国人也有几位新西兰的同学,在中国学生做了几轮报告之后,终于轮到了新西兰的同学,他们当天都穿上了西装,非常的正式。中国学生则没有注意一方面,做报告时的着装与平时没有区别。
场景二:圣诞节晚宴。在一个中新合作办学的中心,这个中心位于南京。因为新西兰的学生要在中国学习一个学年,在学年的中间有圣诞节,为了缓解新西兰学生的思乡之情,中心决定举办一次集体聚会。小明在出发之前询问了中国同学,是否需要注意着装,大家都一致认为没有必要。于是小明也穿着平时的毛衣去了聚会现场。到了以后发现新西兰的同学无论男女都穿得很正式。印度籍的老师都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装,男生都穿衬衫打领结,女生都穿着小礼服。中国学生大多穿得都是大毛衣。小明在拿菜的时候无意听到一位新西兰的学生和老师在讨论中国学生的着装问题,他们说:“Those Chinese students dress ugly on purpose.” 不论中国学生是不是故意的,但是至少表明了中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场景三:新年酒会。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久之后的新年酒会。中心的学生决定在元旦前夜举办一场庆祝酒会。同样碰到了穿衣的问题。小明在经历了圣诞节的着装尴尬之后就有意注意到了自己的着装,再前往酒会之前特意咨询了自己的新西兰室友着装要求,她给小明的建议是dress up . 遇到要这样的建议小明的内心也是崩溃的,因为她并不知道dress up , formal, and casual 之间的区别,在再三确认之后,小明决定穿一件小礼裙前往酒会,并且把自己的打算和建议告诉了其他中国小伙伴,但是其他小伙伴没有听小明的建议,就穿着平时的衣服就去了,不久新西兰的学生也陆陆续续到了,其他的中国学生发现新西兰的学生都穿的非常正式和隆重。十几位中国学生都惺惺的返回换装。 场景一:课堂报告。在大学的课堂中,教授经常会要求学生们就某一主题做一个10~20分钟的课堂报告。小明的班上既有中国人也有几位新西兰的同学,在中国学生做了几轮报告之后,终于轮到了新西兰的同学,他们当天都穿上了西装,非常的正式。中国学生则没有注意一方面,做报告时的着装与平时没有区别。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参与的场合类型较为单一,另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已经逐渐的忘记了之前的古代流传下来的穿着传统。在西方社会,尤其是个人主义的思想下,人们会尽量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来充分的展示自己。课堂做报告的习惯也是中国从西方借鉴而来,所以中国人没有关注到着装这一块。另外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内心和实质内容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即使是重大的场合,只要干净,整洁即可。
新西兰 | 中国 |
在西方社会,人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会有不同的着装要求 |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则没有这么多的要求 |
Dress co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ess_code
英国礼仪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2NzYxOA==&mid=2652574144&idx=1&sn=f6c28b3dea286aef796cd52f5f955173&scene=1&srcid=0601yipLvb9CI1dpF2xPiA3a&key=f5c31ae61525f82ea82fd98d3db0f32249b8ba027f1397950fe6dda9ad456bb3f4dafb5aec3e6cbefbc45453fa462fde&ascene=0&uin=MjI4ODUxNzg4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Air7%2C2+OSX+OSX+10.10.5+build(14F1713)&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c1Ao2Ys2CygZ593W9Msu01X0X%2FBjpwsgDCZEwsuhEGxY6%2BVb5iE%2FOHGJOZHfsxuy
信息来源
全部来自笔者与外国同学之间的发生的真实事件。标签: 不同场合的服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