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是位孔子学院的老师,在德国工作有些日子了,一天她有机会走进当地的一个小学,去聆听当地老师如何讲课。这里的课堂着实让林女士吓了一大跳,是因为他们的课堂经常无纪律可言。学生们上课时讲话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学生还特别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话”。在跟老师交流后,林女士了解了一些原因。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贪玩,好奇心强,上课时爱说话是天性的表现。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天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们会宽容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对讲话太多的孩子,老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但不会喝斥孩子,怕他们受到惊吓,不敢再开口。中学阶段也是这样的,课堂纪律也会很乱。
这是由两国教育观念不同所造成的。在德国传统文化中,自由、严瑾是被推崇的,在教育中也是,要求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而在中国,教育方式比较刻板,老师就是权威。
德国 | 中国 |
课堂纪律不同 | 课堂纪律不同 |
德国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以笔试成绩为主。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在总成绩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爱说话的学生,多多少少会吃些“哑巴亏”。强调课堂发言,就是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摆脱被动的接受方式,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进入中学以后,老师不仅鼓励学生上课时勇于发言,还鼓励学生提问题,哪怕质疑权威。
学生时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能陪伴我们终生,但学会独立思考,却能让我们终生受益。德国的课堂恰恰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片土壤。只有让学生先敢言,才能做到敢问,再之后是敢想。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