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日军曾侵占新加坡三年零八个月,给新加坡人带去了破坏、杀戮和痛苦,让他们十分仇恨。新加坡人每年都向死难者致哀,痛斥日军暴行。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一战争也改变了人们的守财奴思想。
以往新加坡人,尤其是华人,总希望将更多财产传给子孙。日军把这些难以移动的财产给砸了,人们才明白过来:传财产不如教子孙读书,变成知识的财产可以随身带,到了哪里都可以藉以谋生,重新化为财富。新加坡教育家王秀南说,这是战后新加坡人更重视教育的重要原因,他称此为“血腥罪行的恩物。”
对于日军侵占新加坡的客观性积极意义,还有激起了新、马的民族主义运动,打破了人们对英国统治不可战胜的心理枷锁,树立起反殖胜利的信心。
经历过对抗日军的战争后,新加坡人意识到,钱财乃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当人们面对巨大的灾难时,钱财瞬间变得毫无意义,它并不能减轻人们的痛苦,免去人们所承受的灾难。因此他们改变了“守财奴”的思想,相比于以前把所有的财产留给子孙的传统,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财产捐赠出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加坡 | 中国 |
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财产捐赠出去 | 多数人遵行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子孙的传统 |
新加坡独立之前,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殖民的烙印。独立后的新加坡,迎来了政治上的“艳阳天”——由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国。在李光耀执政期间,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曾经无数次在各种场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重视发展教育”的接力棒传给了每一代的新加坡领导人。如新加坡第四任总统黄金辉在1992年1月6日的国会演说中指出:“教育是千秋大业,是保持竞争力的基础,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人人掌握新科技,在千变万化的领域里求生存。”
新加坡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http://www.iedu.sg/show-19-8444-1.html
信息来源
黄松赞《简论新加坡特色》标签: 战争;金钱;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