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道歉的差异

道歉的差异

案例正文

A来自中国,在葡萄牙某公司任职。某次因和葡萄牙同事约会迟到影响了对方的工作,而向对方表示道歉说:“对不起”,但他感到明显对方没有原谅自己。于是事后询问其他同事,得知在葡萄牙语中,道歉是要用“请求原谅”,用“对不起”和“抱歉”起不到请求对方谅解的作用。

分析点评

中国人表示道歉常说“对不起”“非常抱歉”“不好意思”。在字典里,葡萄牙人也有与汉语的“对不起”、“非常抱歉”对应的词汇。但在使用时,它们并不总是对应的。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汉语“对不起”其实是“我对你不起”的意思,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觉得亏欠了对方的心理,“非常抱歉”和“不好意思(即我不好意思)”都是这种亏欠心理的表达。事实上,对中国人来说,通过这种对亏欠心理的表白,说话人已经构成对自己“面子”的威胁(而且是积极威胁)——这里的“面子”是中国文化里重视的“面子”,涉及的是个人的荣誉而非自由——因此,由这种自己对自己“面子”的削减,使对方感觉到说话人已经承认了错误,从而(根据礼貌的原则)应该被原谅。而汉语“道歉”二字在葡萄牙语里找不到完全的对应,因为按照葡萄牙文化的思维,感到犯了错误就应该请求原谅,所以,承认错误用的礼貌语在葡萄牙就只能是“请求原谅”。如果做错事感到抱歉,那么汉语的道歉礼貌语与葡萄牙语就是对应的。然而,中国人常常在一些场合感到“不好意思”,那时心中的“歉意”就很难用葡语表达了。

差异点
葡萄牙中国
道歉要用“请求原谅”道歉用“对不起”
延伸阅读

汉语的“道歉”礼貌语和葡萄牙语的礼貌语的差异体现的不仅是语言的不同,更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表达习惯是含蓄、间接的,反映出来的思维路程也比较曲折。而思维路程的曲折与中国文化对“面子”(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的讲究是分不开的,特别在“道歉”的礼貌用语中得到表现。较中国人而言,葡萄牙人思维路程是直线的,言语表现较为直接,言语中透露的行动意图比较明显。而汉语言语中常包含情感与心理因素,以至于令外国人无法了解其行动意图,感到疑惑。因此不同语言的不对等往往使理解不能达成,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思考题

信息来源

周文旭:《试析中葡礼貌用语》的差异,载《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浏览: 评论: 收藏:0
道歉的差异
案例编号:7477
洲:欧洲 国家:葡萄牙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6-02-14 19:58:47
分享者:徐丽丽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