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一则关于大学豪华校门排行的消息,引起国内舆论关注。其实何止大学,哪个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不在大门上下功夫?因为我们中国人有挥之不去的大门崇拜(cult of gate)。如今出门在外的国人越来越多,无论亚、非、欧、美,满世界到处都有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中国游客。一位善于观察的法国朋友对我说,中国人最喜欢大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在巴黎街上看看哪,但凡是一个高大建筑,只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大门,就一定会有一群中国人争相挡在那门洞前面照相留念。这位法国朋友见中国游人见得多了,居然看出了一点儿门道。据他总结,中国人照相大概要分五大步骤:第一步,选一个所有游人都知道而且必定都要去的景点。第二步,观察别人都在拍摄什么背景,最好是选一扇大门。第三步,让同伴走过去,站立在大门口。 第四步,像专业摄影师那样蹲下,上下左右调整镜头,尽量让同伴把大门掩盖住,然后抓紧时机按快门。 但注意这还没完,还有一步,就是把同伴唤过来看一看刚才被自己掩盖住的大门在照相机取景器里是什么样子。老外哪里明白,对他们来说,门不过是房屋、车船的进出口,是能开能关的物理机关。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门”字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东方的门重沿革,西方的门重变革。在西方人心目中,门其实就是隐含的概念,就好像吃饭要通过嘴吃,不用明说谁也明白。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门字则是个神圣的概念,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中国的建筑都是群居为主,院落形式。中国人喜欢大门,喜欢自立门户,西方人则崇尚自由,不受约束。所以西方很少院落,大门,包括国会、大学等机构都是没有大门的。 中国对门的崇拜也是一种“画地为牢”的传统思维形式的反映。比如一些词汇,儒门、佛门、教门、闺门、门生、门徒等等。还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说法。 现代建筑的兴起,来源于工业社会急剧膨胀的需求,从功能、材料和技术上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东西方建筑,已经从古典和传统中脱胎换骨出来,然而建筑文化的差异却不是短时期里可以抹杀的。建筑背景的不同势必影响到今日东西方建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比较需要时间的沉积,只能放到今后。
法国 | 中国 |
开放的象征 | 封闭的象征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