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的“80后”小伙子刘泽思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一口流利的中文让很多普通话不标准的国人都有些汗颜,而接到记者要采访的电话时,刘泽思随口就说:“你到我单位来吧!”他的“单位”是北京的一家外企。此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大学的在读博士。
刘泽思有个业余爱好,就是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他看来,1905年废除的科举的根本,是用比较客观的制度来选拔国家的人才,这个传统又通过高考这个手段延续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维护公平是高考最主要的作用。
“科举有自己的问题,高考也有自己的问题。说得好听,高考是客观制度,说得不好听,是顽固或者死板的制度。”刘泽思说:“高考的确委屈了很多人。我的朋友中就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对这些人来说,绝对是造福了。但是从大的层面来说,一个政策的改动,你必须考虑这个改动有哪些好处,哪些害处。”
为什么一个德国教育体制下的小伙会认同中国高考呢?
中国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余年。在这30多年里,高考为国家,为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然而,高考恢复3O多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这些都在促进高考制度进一步地变革与发展。 为什么一说到中国的高考改革,制定教育政策的官员却总是言必称英国、美国?最典型的,就是高考增加面试招生这个环节。 在刘泽思看来,中国有13亿人口,2000多所高校,美国、英国人口少,高校少,他们的情况可以进行面试,中国却不行。 再看德国。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普通中学学制为四年,约有半数的学生会进入普通中学学习,结束普通教育的年龄平均在l5岁左右,通常在此时德国的孩子们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实科中学学制为6年,培养目标是“中等教育毕业生”,是仿效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应较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实科中学一直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典范,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可以继续升学,例如进入职业导向的文理中学,因而往高等教育体制迈进。所以实科学校在德国为教育体制中发展较成功的学校类型,毕业于实科中学的学生就业率最高。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如今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文理中学,因为通过这条道路,学生可以参加高中毕业考Abitur获得文凭,并且可以直接进入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类型,不论是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学院或是大学。近年来,以上的三类中学因为分科过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因此,近年来在德国出现了综合中学。
武慧《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德文化对比》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