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家贸易公司派其外贸主管到巴林一家公司就近期的一笔交易进行谈判。他约好了时间,但是到了约定时间,外贸主管并没有准时出现,他迟到了几分钟,这让在等待中的巴林方代表产生了不满的情绪。等到外贸主管到了巴林方公司后,对方谈判代表还是很热情地为其送上茶水,喝完一杯茶之后贸易主管就进入工作主题,开始和对方谈起订单的事项,巴林方的代表并不急于谈论商务事情,还是继续给客人倒茶,外面主管觉得不渴也就没有继续喝。对方特别健谈,但是始终没有他谈生意的意思。外贸主管对对方一直没有进入他们的生意谈判而有点不耐烦,聊天过程中那位主管在找不出聊天话题后有点紧张,便还是想跟对方谈生意上的事,并且对其他他们想聊的话题不感兴趣,这时巴林放代表看了看手表,告诉这位主管临时有事,需要再约时间谈。外贸主管很疑惑,来的目的就是要把生意的事情搞定,可是为什么他们都不重视呢?是不是巴林方真的不重视他们的生意呢?
其实并不是巴林方真的不在意他们的生意,是他们还没有信任这位生意伙伴,并且对他有点不满意。首先,这位外贸主管迟到了,这在阿拉伯国家是对对方很不尊重的表现,其次阿拉伯人十分友好热情,无论是在办公室和还是其他社交场合,喝茶以三杯为限。少于两杯或多于三杯就会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懂规矩,只有茶点后才能谈生意。还有在阿拉伯国家进行工商谈判,不可能像在其他国家那样指望一通电话就可以谈妥某项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阿拉伯人的一次谈判只是部分地同他对们进行一次磋商。 因为,他们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出谈判的最终决策。 如果外国谈判者为了寻求合作而前往拜访阿拉伯人, 第一次很可能不但得不到自己所期望出现的结果,而且会被阿拉伯人的健谈所迷惑。有时甚至第二次乃至第三次都接触不到实质性的话题,这是阿拉伯工商谈判的一大特点。这位主管如果真的想谈成生意,就必须遵守人家商业的习惯,需要耐心。
巴林 | 中国 |
在巴林商务谈判进程较缓慢 |
信息来源
标签: 商务谈判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