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的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各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对空间的观念是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习得的,其中文化的因素尤为突出。因此,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以及有关空间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霍尔用“Space speaks”来形容空间的作用。在中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但不论哪一朝、哪一代,皇帝登基、议政一律都是面南而坐,故有“面南称孤”、“南州冠冕”一说;而臣子拜见君王则面向北,故也有“北面称臣”一说。由此可见,“南”在中国人心目中已逐渐演变成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代表了权力、地位和身份;与此相对的“北”的地位就自然低了许多。这一现象在汉语的成语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若成语中同时出现“南”、“北”两字,往往“南”字在前而“北”字在后,如“南腔北调”、“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等。因此,在宴会上当然是以朝南的座位为上座,而朝北的座位为下座。
在古代西方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人的左边,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近乎绝迹。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英国 | 中国 |
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 “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