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牛”有以下这些名称:das Rind(牛,总称)die Kuh(母牛)der Oches(公牛),der Stier(公牛),der Bulle(种牛),der Bǜffe(水牛)和das Kald(牛犊,小牛)。 牛在过去是农民财富的象征。曾有这样的谚语。“Ein Mantel und eine Kuh deckt viel Armut zu”;“das Goldene Kalb anbeten/um dasGoldene Kalb tanzen”是对“崇拜金钱”的雅称,“das Goldene Kald”(“金犊”)是财 富的象征。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牛不再是德国农民耕种的工具,农民养牛主要是用来生产牛肉,因此牛在中国的 主要文化形象在德国成语和俗语中却很少见到。我查阅了Krǜger-Loren的《Deusche Redensarten-und was dahinter steckt-》词典以及《德汉词典》中所有关于“牛”的28个成语和俗语词条,都没有找到一条是关于称 赞牛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形象的。 在许多成语和俗语中,牛的形象主要是愚蠢和无能(汉语中只有一个成语:“对牛弹琴”)。例如: 1.Soviel davon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mSonntag.译:蠢笨如牛。 2.Das gelaubt keine Kuh.译:没有人会相信。直译:笨牛也不相信。 3.Da stand er nun wie Kuh vorm neuen Tor.译:不知怎么办,不知怎么做。 Er steht da wie derOchse vorm Berg.译:他完全束手无策了。 4.Augen machen wie ein gestochenes Kalb.译:[口](惊奇得)目瞪口呆。⑩ 在德语口语中,常用”Kuh”咒骂一个妇女愚蠢,用“Ochse”咒骂男人笨蛋、傻瓜。 ”Bulle”在口语中是对“彪形大汉、粗壮的人”的贬称,另外也是对“秘密警察”的贬称。“Kald”在口语中 是“笨蛋”的代名词。 还有,在德国民间牛曾经用来拉运灵车,所以在传统文化中,牛又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成为能给人带来 厄运的动物,甚至成了死亡的象征。如: 1.Die schwarze Kuh hat ihn getreten.译:他死了。 ·75· 从动物词汇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异2.Die schwarze Kuh hat ihn getrǜckt.译:他很沮丧。 3.Die schwarze Kuh hat ihn noch nicht getreten.译:他还没有遭到厄运。 4.Der schwarze Ochse ist ihm noch nicht auf den Fuβgetreten.译:他未受到苦难。 这种形象感在汉语中是不曾有的,由此可知“牛”这个动物形象在中国和德国文化中是有差别的,而且 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以上例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词语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和相对固定的文化形象,这些文化形象的不同也把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深层体现在了词汇的层面上来。 这给德语学习者及中德翻译工作者的启示是在了解某一外语词汇和自然形象时,不要忽略了该词汇层面 展现的文化内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翻译时不要望文生义,把该词汇所展现的本民族的文化形 象照搬到其他民族的词汇上去,如把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翻译成德语时,如果直译,把牛按字面 译成Kuh或Ochse,不仅会使德国人感到不可理解,产生误解,而且会大大违背本句话的原意,有损鲁迅先 生的形象,进而导致出现文化冲突。 注释: ①Malinowski: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1 S 306. ②钱春绮:《歌德诗集》(上),1987 S169-171 ③Rohrin,Lutz:Lexikon der sprachlichwoertlichen Redensarten,1973 S55Of ④同3 S551 ⑤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1998 S208 ⑥Roehrin,Lutz:1973 S55Of ⑦Roehrin,Lutz:1973 S551 ⑧1-5的例子摘自《德汉词典》,1987 S741 ⑨同5 S208 ⑩参见《德汉词典》有关词条。 参考文献: [1]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M].上海:1998 [2]德汉词典[M].上海:1987. [3]钟良弼.从“蠕蟀”和“杜鹃”看词语的文化传统[J].《外语学习与研究》,1991,(4). [4]钱春绮.《歌德诗集》(上)(译本)[M].上海:198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1997. [6]Röhrin.Lutz.Lexikon der sprachlich wörtlichen Redensarten[M].1973 [7]Krǜger-Lorenzen,Kurt.Deutsche Redensarten-und was dahinter steckt-[M].Wiesba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