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制度 > 从德国公司的中译名称看中德文化对比2

从德国公司的中译名称看中德文化对比2

案例正文

二、理论依据 翻译(本文中指德文名称的中文翻译)作 为一种语言行为(Sprachliches Handeln),应该 具备语言行为的三大重要特征并遵循其活动 的所有规则。A.Burkhardt和H.Henne认 为,语言行为有三个重要特征,即意向性 (Intentionalität),习俗性(Konventionalität)和 反馈性(Reflexivität)②。语言行为可定义为 “与具体情境相符的,有意向性的,针对某一 具体目标的语言运用”③。显然,德文企业名 称在译成中文时,需要考虑到这一译名使用 的地点和对象的具体情况,因为它使用的意 向性相当强,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 业或品牌影响,占领广大中国市场,提高企 业生产效率,从而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由 于语言行为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符号系统 进行的,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又 与传统、习俗等概念密切相关,④因此,在分 析德文名称中译这一语言行为的同时,必须 考虑到中国和德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双方独 有的命名习俗和规则,以及如何进行两者之 间的协调等种种因素。判断一个德文企业 名称的中译是否成功,则要看这一中译名的 信息反馈度,即它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为 对象(即中国消费者)对相关语言行为(即德 文中译)在习俗、传统方面的要求,它是否为 行为对象所接受,被接受的程度等。本文拟 从上述理论角度出发,对研究素材加以分 析,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对比。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66家参展商的中文译名的来源,我 们可将其分为四类(以下分别简称为A、B、 C、D类译名): A.译名来源于姓氏或人名; B.译名来源于企业所在地地名; C.译名来源于有固定含义的词或专有 名称(Gattungsname); D.译名来源于本身无意义、由业主在起 名时自创的字词或字母组合。 经过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表(一)中的数 据: 表(一) 译名来源A B C D 数量35 10 7 14 —26— 《德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14卷总第51期 Deutschland-Studien ① ② ③ ④Höhmeier,Anja: Die Flut steigt-Wann sinkt das Boot?“-Die Bedeutung konzeptǜller Metaphe fǜr den Diskurs der Zuwanderung in der Bundesrepubik Deutsch- land.Universität Bremen(Magisterarbeit),1995,84f. Schönke,Eva:Didaktik sprachlichen Handelns, Tǜbingen 1991.Textlinguistik:Glossar.Bremen,1996, 65f. Burkhardt,Armin/Henne Helmut:Wie man einen Handlungsbegriff“sinnvoll”konstituiert.In: Zeitschrift fǜr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12/84,341f. 本文所有统计数据均根据博览会“参展商目 录”(OfficialCatalogue)得出。占总数百分比53%15%11%21% 此外,这66个译名可被区分为四种不同 的译名方式: a.音译; b.音译兼表义; c.字面翻译,即按原名直译①; d.译名与原名无直接关联。 依照上述分类得出表(二): 表(二) 译名方式a b c d 数量37 20 7 2 占总数百分比56%30%11%3% 在A类35个译名中,属于音译的有21 个,属于音译兼表义的有11个,属于字面翻 译的1个,译名与原名无直接关联的2个;B 类10个译名全部属于音译;C类7个译名 中,有6个属于字面翻译,1个为音译兼表 义;D类14个译名中,属于音译的有6个, 属于音译兼表义的有8个。② 从上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把 德文企业名称译成中文时倾向于采用音译 和音译兼表义的方式;只有在原名本身为含 有特定意义的字词时,人们才较多地采用字 面翻译。究其原因,可以从中德不同的命名 传统和习俗说起。 四、中德不同的命名文化与成因 中国的工厂、公司、商行在起名时,非常 讲究名号招牌的含义。最常遵循的习俗往 往有两个:一个是“吉祥”的观念,一个是“求 雅”的观念。“吉祥”的观念由来已久。在古 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占中国人 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很大程度要“靠天吃 饭”。对中国农民而言,能预示丰收的吉兆 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当人 们命名一家企业或一个品牌时,就往往喜欢 采用一些含有吉祥、兴盛、发达、宏远、福顺 意义的字眼③,如“顺发饭庄”、“利隆茶行”、 “强生汽车公司”、“永安百货公司”等等。反 映到外国名称的翻译上,人们在对外文名称 音译时,也通常倾向于一些兼表美好、吉祥 含义的词。这一习俗很早就得到了中外企 业的认同,如十九世纪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家 原名为创办人姓氏的德国洋行“礼和”(Car- lowitz)、“美最时”(Melchers)就是明显的例 证。然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这一习俗在 使用上也变得更加灵活,构成音译名称的字 词不一定非表吉祥、福顺含义不可,也可表 达与相关行业有关的正面、积极的内容,如 Osram(欧司朗)、Katjes(卡甜亚斯)等等。 中国命名习俗的第二个特点是“求雅” 的心理。这一传统与中国传统社会阶层的 划分有密切关系。按照习俗和法律赋予的 名分和地位,中国人分为四个阶层,或四种 类型:士、农、工、商。它们构成了中国社会 的等级序列。士居首位,代表思想阶级,同 时也是劳心者中的最高代表。《孟子》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是统 治阶层和特权阶级④。这一阶层一个明显的 特征就是“雅”:他们是经过科举制度和国家 的“抡才大典”层层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的 代表,写文章、吟诗、作画、书法是他们之所 以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的特有的技能,这些 技能都归属于“雅”的范畴。因此,在传统的 中国社会,命名这一社会活动也打上了深深 的“求雅”的烙印。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天,不 仅表现在命名用字求雅,还表现在命名用字 —27— 《德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14卷总第51期 Deutschland-Studien ① ② ③ ④参见陈季同著《中国人自画像》,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8年,第43页。 常敬宇著《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出版社, 1995年,第201页。 参见本文附录“66家德国企业、产品品牌中文 译名” 胡裕树著《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92页。不能随意选配上,如本次博览会参展商 “Hutschenreuther”公司译为“虎群劳爱特公 司”,就说明译者没有充分顾及到这一习俗, 主要是因为“虎群”与“劳爱特”这一搭配一 中一西,且“虎群”这一词语所隐含的意象有 违中国人温顺恭谦的性格特征。 另一个影响中国命名传统的因素与汉 字和汉语词汇的特殊性有关。汉字的单音 节性和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 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人在命名企业时一 般选用两到三个汉字,以不超过四个音节 为准。①这一特性制约了音译方式在德文 名称中译时的选用,尤其是在对来源于姓 氏、人名的公司名称中译时,我们往往只译 姓而省略名,以保证音节的简洁易记,如 RobertBosch Co.,原译为“罗伯特·博世公 司”,可以简译为“德国博世电器公司'。另 外,我们也采取只译名称中重要部分,省略 非重要部分的译法,不必强求字字译出,如 Miele&Cie.mbH&Co.可简译为“德国米 勒电器公司”。 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的命名规则有哪 些特点: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德国的企业,尤 其是构成德国经济支柱的大部分中小企业, 其名称来源于创办者的姓氏或人名。这一 传统出自德国中世纪以来就已形成的家庭 手工作坊经济模式。城市手工业的兴盛发 达使得每家每户自成一个生产单位。这一 家的姓氏或名字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这个生 产单位在一切对外活动和交往中的代码。 到了近、现代,尽管生产模式有了很大的改 变,但是德国人国民性格中酷爱秩序、因循 守旧的特性使得他们仍然保持了这一命名 企业和品牌的传统习俗。因为酷爱秩序,所 以对德国人而言,整个社会是一个大棋盘, 或者说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而他们个人、家 庭乃至企业则是这个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或 者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要想维持秩序,最好 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 东西都以家庭的名义固定下来,这其中自然 包括企业的命名。② 德国人的地域观念也能在命名文化中 找到其影响。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帝国一 直是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几百个小邦国林 立境内。因此,一个人身份的确定,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他来自哪个地区,“× ×地的× ×氏(Herr/Frau× ×aus× ×)”就成了德国 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时必不可少的一个 内容。推而广之,用地名来命名企业也是在 情理之中的事了。 德国命名习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头衔 的重视。有一家参展商名叫Weingut Dr. Bǜrklin-Wolf,译名为“布克林-沃尔夫博士 公司”。这一传统可以从德国人讲究秩序、 注重等级的国民性找到成因。头衔代表较 高的社会等级,而社会等级作为秩序的一种 是德国人坚决维护的目标之一。此外,这里 还可以看出荣誉感在德国人精神生活中的 重要影响。这种荣誉感由来已久。古高地 德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希尔德布兰特之 歌》中的主人公为了保持荣誉,甚至可以牺 牲父亲之爱而与儿子决战。在这样一个社 会里,博士头衔是荣誉的象征,是尊崇的标 志,因而是德国人时时处处要维护的东西。 正因如此,才会有德国人在家门口挂上标明 两个博士头衔的“× ×博士博士”的牌子,才 会有一个晚会上238遍称呼某人博士头衔的 笑话。③而在中国,在向以谦和、含蓄为美德 —28— 《德国研究》1999年第3期第14卷总第51期 Deutschland-Studien ① ② ③邱震海著《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邱震海著《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3页。 参见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第 218页;胡裕树著《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17页。的中国人中,即便该创业者是博士,我们也 很难接受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 ×博士 公司”。更何况,学士—硕士—博士这个起 源于西方的学衔制度是本世纪初西风东渐 时作为“舶来品”才进入中国的。 另一个与中国有较大差异的德国命名 特点是德国有所谓“父子公司”,如Steinway &Sohn,M.H.Wilken&Söhne GmbH。在德 国家庭里,孩子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整个社会秩序中有一个属于他个人的相 应的位置。因此,即使是父子同时管理一家 公司,作为在西方国家中家庭观念较强的德 意志民族,也要把父子的同时存在反映在公 司的命名上。而在中国则不然。在一般的 私营企业里,总是父亲大权在握,儿子只是 助手,就算是父子职权相等,也不会起一个 “× ×父子公司”的名称。这一特点可以从 中国传统社会中制约社会关系的纲常五伦 中的“父父子子”理念中找到出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前述简译原则适 用的公司译名的“名称”或“名字”的范畴,不 包括那些说明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的限定词 语,即这些说明语不在4个音节的限制内。 而且,中国的命名习惯是一般都注明所属行 业,并且在前面都加上企业所在地名,如“四 川长虹电器集团公司”、“上海白猫洗涤剂有 限公司”、“北京红日机械厂”等等。为了适 应这一命名习惯,建议德国公司在取中译名 时,也注明公司所属行业或产品性质,并加 注“德国”字样。这样,更便于中国消费者理 解和接受。

分析点评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从德国公司的中译名称看中德文化对比2
案例编号:604
洲:欧洲 国家:德国
分类:制度
上传时间:2015-05-15 16:57:00
分享者:李得卉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