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ZJ,刚刚来到德国留学,很不习惯德国的大学制度。因为这里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什么都要自己决定,连校园也是没有围墙、找不到界限的。学生宿舍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课各从各的道来,下课各从各的道走,今天和这些陌生人坐在一起听课,明天又和那些陌生人坐在一起听课,找不到中国大学的那种归属感,连交个朋友都很费劲。那是因为,我们自幼习惯了有人帮我们决定和安排生活,交朋友也不用操心,反正大家都在同一个班级一呆呆几年,很快就混熟了。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压力太大,不自由,到处有人管着。到了国外,一下子没有了集体,也没有人来管你,反而空虚了起来,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开始怀念起国内的环境来了。
ZJ不能适应的原因是德国的个体主义社会和中国的集体主义社会环境造成的。相比中国的集体主义社会,德国是个体主义社会,个体主义社会、家庭在教育中重视培训自我的意识,个体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中,要求积极主动,学习目的在于学会学习德国教育体系,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天赋和价值,推崇课程的自由选择。而中国是集体主义社会,即个体主义指数较低,社会成员从小被灌输一种群体意识,个体以群体的存在为前提,个人成长以后回报群体,群体不同成员之间经常资源共享。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目的在于学会做事。所以,德国留学生习惯自己解决问题,中国留学生希望可以在群体中一起解决问题。
德国 | 中国 |
开放的校园 | 相对封闭的校园 |
班级松散 | 班级团结 |
信息来源
标签: 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