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从美国总部派来巡查的外籍项目总监Frank要听取中国下属Li的工程阶段性汇报。Li带来了厚厚的项目资料和内容丰富的PPT,准备向大老板好好展示一下。可是Li讲了不到5分钟,Frank就打断了他。“这样吧,Li,这些项目背景情况我已经基本了解了,你就不用再介绍了,我想听听重点。”
“好的,那我就从项目目前的进程来说吧,目前呢……”Li没说两句,又被Frank打断了,“Li,谢谢你的介绍,这些我也了解了……这样吧,我有些其他问题想了解,据我所知,管道承包商那里出了点问题……”Frank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三、四条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并问Li有什么可行性建议。
Li被Frank这么劈头盖脑地一问,不禁愣住了,心想:“这老外怎么这么直接啊,一上来戳人家软肋,我准备了那么多铺垫,不就是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嘛。”Li赶忙把材料翻到倒数几页,解释起来。
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Li讲解起来有些吃力,不时要回到前面的资料和PPT,把各方面的原因都结合起来分析,把想得到的解决方法都说了一遍,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席间,Frank仍然不时地打断Li,直言不讳地提出异议。而Li则始终忍着性子,保持着中国人传统的儒雅和大局观,力争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出全面的解释。 虽然这次的对话是有成果的,但对于整个交流过程,双方心里都有些不悦。
案例中,外籍上司Frank认为中国下属Li的思路不够清晰,讨论问题没有重点,总是考虑过多不必要的因素,工作缺乏效率。而Li则不太习惯Frank单刀直入的交流方式,与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沟通方式相比,这位外籍上司的“咄咄逼人”让他感觉很不舒服。 其实,案例中Frank和Li的矛盾集中体现了中西方在处理问题时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喜欢先从局部出发,东方人则习惯先从整体出发。西方人倾向于从“某一点开始”,他们会说“咱们开门见山”,“这是我的建议”,“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对”。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从里向外的螺旋形,先从一点出发,然后再慢慢地展开,从特殊循环到更一般。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迂回,喜欢从螺旋形的外围出发,围绕主题慢慢讨论,逐步逼近,一定要权衡好各个方面才会最终得出结论。
美国 | 中国 |
从局部出发解决问题 | 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