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主角:Terry,赴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学生,男,22岁
案例发生地: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
案例来源:真实事件记录
案例叙述:
认识Terry是一个偶然,他是院长所教班上的学生,学中文已经一个多学期了。从我们认识后,他就一直来找我聊天,问我有关汉语的问题。遇到这样好学的学生,我也非常乐意教他。后来他到我班上旁听。那天,我正在上“你从哪里来”这一课,分析完句子的要点以及中、英语表达的句式差异后,我就用英语问学生一些句子表达,然后叫学生用汉语“他从……来”这个结构回答。之前,我已经向学生讲授过,“国”是 “country”的意思。学生们都积极地用中文说出我讲的英语句子的表达。可当我说到,“He comes from Thailand”时,Terry居然抢着说,“他从台湾来。”我反问他,“Is Taiwan a country”? 其实,这不是Terry第一次这样说了。也许是我太敏感了,当他说“他从台湾来”时,我就用英语训起他来: “Terry, I have told you so many times that Taiwan is not a country。 It is just an area of China and will be forever a province of China!”(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是被我的语气镇住了,Terry一下子也不做声了。当我继续开始上课时,Terry已经悄悄地离开了教室。从那以后,Terry再也不来找我问问题了。他碰到我,只是勉强地笑一下,也不打招呼了。后来院长告诉我说,Terry在生我的气。一天,Terry找到我,用夹杂的英语告诉我,他知道台湾不是一个国家,他只是把台湾理解成了泰国。这时我才明白,Terry并不是政治狂热分子,他只是没听懂。是我太敏感了,我向他解释并就我误解了他而过度强烈批评他道歉。
这个事情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就算学生受到了误导,在课堂提出些敏感问题,我也得仔细、耐心,有理有据地跟他们解释、辩驳,让他们心悦诚服地纠正某些不当观点和看法。光是一味敏感和态度强硬,往往达不到我想要的结果。 其次,自己有点过度敏感,以至态度强烈地批评指责学生。没有就他这个插曲,向学生解释,并达到纠正他们错误看法的目的。 海外汉语教师在政治等大是大非的敏感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但不能够过度敏感,要善于利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机,耐心、态度明确、但不失方法地去解释、论证,以达到纠正他们误解的目的。
尼日利亚 | 中国 |
一些尼日利亚人对台湾问题存在误解,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 | 绝大多中国人都立场鲜明地认为“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