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

案例正文

小赵老师来到所任教的肯尼亚学校后,与当地的同事、学生相处融洽。一天,小赵老师在和同事们讨论中国文化,小赵老师想要给同事们介绍中国的《孙子兵法》,便用英文将《孙子兵法》翻译成Arts of War,本来同事们间的聊天氛围十分活跃与融洽,但当肯尼亚老师们听到Arts of War后,气氛便骤然冷了下来,小赵老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也搞不清楚是因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吗?

分析点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理解方式,《孙子兵法》隶属中华文化的经典,中国人可以从中学到交际、贸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自巴别塔之后,语言的不同而引发的翻译问题便不胜枚举,例如中国著名的“牛奶路”之争,在肯尼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勒斯的问题。肯尼亚原属英国殖民地,历经战争,即使现在偶尔也会有部落间的冲突,因此肯尼亚人不会理解战争为什么会是艺术。当将《孙子兵法》译成英文时,便出现了理解上的差异。

差异点
肯尼亚中国
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对词语理解的不同
延伸阅读

1922年,赵景深在翻译契诃夫的《凡卡》时,将“milk way”译为了“牛奶路”,招致了鲁迅的批判,指责他翻译的失误,认为应该翻译为“银河”。然而“milk way”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含义,即“赫拉的乳汁”。这段著名的“牛奶路”故事也成为翻译界上一个著名的论证,即翻译的原则究竟是什么,这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定论。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标签: 文化战争

浏览: 评论: 收藏:0
语言的艺术
案例编号:4569
洲:非洲 国家:肯尼亚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0-31 21:21:15
分享者:马翠华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