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时间的约定

时间的约定

案例正文

来自美国的凯瑟林小姐在一所外语学院教英语。开始教学后不久,她发现学生们对她的课并不感兴趣,而且有好几个学生经常逃课。她决定找系主任谈一谈这件事,以求获得帮助。系主任看了他的时间表后,与凯瑟林约定星期四上午l0点在办公室里见面。凯瑟林于星期四上午准时来到系主任办公室时,她看见主任正和另一位老师在谈话。主任见到凯瑟林来了,用手指着一个座位示意她坐下。5分钟后,主任和那位老师的谈话结束了。他向凯瑟林表示了歉意,并开始询问她的问题。正当凯瑟林在说明情况时,另一位老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表格让系主任签字。系主任笑着向凯瑟林道了歉,并转过身去和那位老师用中文谈了起来。凯瑟林开始有些不耐烦,心想都已经约定好了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打扰呢?虽然她和系主任的谈话仍继续下去,但凯瑟林对这样的事感到非常气愤。

分析点评

对美国人来说,约定就是信誉,就是承诺,约定一旦形成,约定者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在美国预约和守时是一种社会风尚。美国人是单向时间观念,奉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人们非常珍惜时间,他们不喜欢那些不知趣地“浪费”别人时间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对时间都作了精心安排和精密计算并养成了必须准时赴约的好习惯,在服从时间安排的观念上有着严格的、不成文的规矩和行为模式:一旦与别人有了约定,就得严格遵守;如因故不能准时到达,需电话通知对方,表示抱歉。并告知对方大约晚到多长时间。由于日常生活的安排相当紧凑,为了充分尊重个人的私生活,美国人在去看朋友或有事登门拜访之前,事先会打个电话联系一下,约好见面时间。突然的造访被认为是打扰别人的私生活,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 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多向时间习惯对计时、用时更具随意性。对中国人来说,守时虽然重要,但并不严格。该干什么的时候可能没有按时去干,该结束的时候可能又不结束。持多向时间观念的人却常常同时与几个人谈话或同时办几件事。中国人也有约定的习惯,但对约定的理解并非象西方国家的人那样“雷打不动”,其随意性很大,有时会受到其他人或事情的干扰。既然那位系主任与凯瑟林约定在星期四上午l0点进行谈话,那么他就应该避免使这样的约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

差异点
美国中国
美国人的时间观念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

信息来源

标签: 时间

浏览: 评论: 收藏:0
时间的约定
案例编号:4110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0-30 13:34:57
分享者:党瑞霞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