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中国女孩儿,男朋友是约旦与美国的混血,英文名是Edward,我们在中国相识。和他刚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作为我男朋友,请我朋友吃饭,向我朋友主动示好是理所应该的,同时我的朋友也很希望有个正式的机会见见他,因此我便要求他请客吃饭,并邀请了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Edward虽然不能理解,但是听我说是中国礼仪,便答应了。但是在饭桌上,他不主动说话,对我朋友一点也不热情,整个饭桌都由我来招呼,使得我朋友觉得很尴尬。之后我的朋友举行一些活动,邀请我俩一起参加,每次我向Edward转达时,他都会拒绝,并表示我的这些要求很为难他。后来,我实在忍受不了他对我朋友的冷漠,便与他吵了起来,看到我如此生气,Edward更加不能理解,他说:你的朋友是你的,不是我的,我从来都没有要求你邀请我的朋友吃饭,参加我朋友的活动,为什么你总是强迫我去和你的朋友交往呢?
中国人“人情”观念很强,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都喜欢举办相应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和尊重,而没有受邀的朋友会觉得受到了冷落,对主人产生隔阂,这段情谊很可能会因此遭到破坏。中国年轻人有了正式男女朋友之后,也有邀请朋友吃饭的习惯,表示对朋友的重视。同时,在中国人观念里,参与另一半的朋友圈,并获得对方朋友的好感是重视另一半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情世故的行为要求。 这种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自古儒家文化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教诲,热情好客,广结朋友一直都是中国人推崇提倡的。同时,中国社会伦理至上,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虽然古代确立的人际之间的繁文缛节已渐渐消失,但是礼节传承的人伦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现代人注重经营各种“关系”、“圈子”,就是这种观念的突出表现。因此,中国年轻人谈恋爱,两个人的朋友圈子是不可以完全独立的;两个人结婚,不仅朋友圈子不可以完全独立,家庭更不可以,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老外娶了中国老婆,会发现不仅要讨好老婆的闺蜜、蓝颜,还必须讨好老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三姑六婆。 案例中的男主人公,来自中东地区,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不了解中国“人情”观念。相较于中国人“重群体”,他更“重个人”。在与另一半的交往过程中,以个人作为行为出发点,他没有“扩大交际圈”、“讨好对方朋友就是重视另一半”的价值观念,因此,“请客吃饭”、“参与对方的朋友圈活动”这些要求对他个人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一种强加的无理要求。男女主人公的冲突根源来自二者对于人际关系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约旦 | 中国 |
朋友圈范围小 | 朋友圈范围大 |
男朋友和朋友圈要融合
有了男女朋友,中国人会带着他或者她去见自己的朋友,希望朋友认识男或者女朋友,而这个时候,一般由男孩子来买单请朋友们吃饭。
在中国,一群朋友吃饭,往往是男生来买单;有男孩子和女孩子出去吃饭,也是男孩子买单。男权社会一方面给予了男性更多的学业发展、事业发展的空间,也给予了男性负责任的义务。要求男性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求男性照顾女性。所以,吃饭的时候主动买单是一种经济上的主动照顾。
信息来源
标签: 中国式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