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主张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认识现实,同时也应无惧丑恶,冷静而严格地检验现实。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从他早期创作的《罗生门》开始,不管是前期的历史小说,还是后期的现实小说,都努力揭示人性的复杂多变,人性的丑恶,特别是面临生死的瞬间,人的自私、利己表现得复杂多变。鲁迅出生于比较殷实的封建家庭,但是家道中落,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炎凉,生活的遭遇让他感受了人生的孤独苍凉,旧中国的落后现状,更让他体会了人性的复杂,在他的作品中抨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鲁迅毫不忌讳地谈论死亡,在很多作品中都明确的写到死亡,美国学者夏济安说过:“看来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在生存困境下,人屈服于吃人的社会又被吃人的社会吞噬,鲁迅善于把笔下的人物放在死亡的境遇中,用“死亡”来映照人生真实的悲剧性处境,来体会人性的复杂。鲁迅与芥川不同,虽是剖析人性的丑陋、自私,但鲁迅所处的中国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更多关注的是封建文化传统对民族劣根性的负面影响。祥林嫂一遍一遍诉说自己的不幸,看客们叹息一番,满足而去。阿Q被枪毙,看客更在意的是砍头与枪毙哪种更有看头,看客们把别人的不幸转化为自己的快乐,在无聊中满足自己。鲁迅最痛心中国国民麻木、无聊的精神状态,这当中潜藏着一种自私、冷漠的可怕灵魂。鲁迅看透人生,对社会的弊病,人生的苦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他没有逃避,而是采取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怀着一种慈悲的关怀,站在民族和历史的角度,本着一种对人性的期待去揭露人内心的卑怯、自私、麻木、自欺欺人、爱面子、贪婪等等,以期改变国民的劣根性,追求“最理想的人性”。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分别是近代东方文学中发掘人性最为深刻的作家,两人虽处于不同的国度,却共同体验着世态炎凉、孤独悲愤,在他们的作品中揭示和剖析人性。芥川从创作第一篇作品开始直到最后的遗稿,始终都在挖掘人性,揭示人性,他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人性的表现。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的战斗精神,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在黑暗中呐喊,彰显了追求“最理想人性”的真挚情怀。
案例来源:杨笛.芥川龙之介与鲁迅小说中人性主题比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5:15-18.
日本 | 中国 |
恶 | 死亡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