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教育 >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功能差异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功能差异

案例正文

1.首先教育的载体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其他大学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专门负责终身教育相关事务。东京大学则没有专门的学部,社会人员主要通过编入生(即插班生)的方式进入该校学习。当然,有的学校(如早稻田大学)设有终身教育中心,但其规模均不如中国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其次,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群体及动机不同。在中国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中,学历教育占主体,其次是为已经就业的人员开设的各种进修课程。当然,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集成了蔡元培先生的精神,重新开办平民学校,为在北大务工的外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而在日本大学,比起学历教育和进修课程,更多的是妇女及老年人为了丰富自身的生活、提高自身的修养而进入大学学习。由此可见,与日本相比,中国学员进入大学接受终身教育时更多地注重其实际效益,期待其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功利主义更为明显。而在其背后存在的是两国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

分析点评

首先,中日两国教育水平不同。中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预计202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达到40%,而且这其中的高等教育不仅包括大学本科教育,还包括专科教育。而另一方面,据统计2013年日本本科大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49.9%。由此可见,两国的大学入学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如此,中国大学入学率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各地高考录取率的地域差异明显缩小,但不可否认其含金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纵观2013年中国各省一本录取排行榜,排在前两位的天津和北京的一本录取率分别为24.52%、24.33%。位于排行榜倒数两位的四川、西藏仅为5.28%和4.78%。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大学入学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城市的大学入学率高于地方,但是其差距远不如中国明显。两国教育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两国大学在终身教育中功能的差异,即中国大学所开展的终身教育中学历教育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日本。其次,两国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确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所发表的各国GDP总值排行榜中,中国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3年超过日本位居第2位。但是GDP总值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2013年国联公布的2012年各国幸福指数排行榜中,日本位居世界第43位,而中国则位居世界第93位。由此不难推测,中国国民依然处于追求物质文明的阶段,而日本国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一差距也对两国高校所开展的终身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终身教育中功利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此外,两国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不同也对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1970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7.1%,步入高龄化社会,1995年达到14.5%,正式成为高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10月,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24.1%。不仅如此,两国家庭结构也有所不同。“在日本社会学者们进行的SSM调查《社会阶层和社会移动的调查》中显示,40~45岁的年龄层的女性,随着学历的上升成为家庭主妇的概率也明显上升,大学毕业的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很大。这种学历越高主妇化率越高的倾向,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是日本特有的现象。”这两点因素也直接导致了日本老年人、家庭主妇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群体。

案例来源:[1]张杰.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功能差异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6-7+14.

差异点
日本中国
教育载体
主要群体、动机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功能差异
案例编号:2360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教育
上传时间:2015-09-24 11:38:12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