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语言文字 > 中希神话英雄寻异

中希神话英雄寻异

案例正文

中国神话对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比希腊神话更细。女娲作为人类始祖是第一位与自然斗争的人,燧人氏是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的火的发明者,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表,神农则为农耕时代的代表。中国神话以分段形式来描述普这一形象所概括的内容,由女娲、夸父、神农、商伯等多个形象共同组成普的形象,他们都为普性格与精神的构成者之一,因此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不能独立包含普的意义,由此才造成中国有无普罗米修斯之争。

像普罗米修斯这样带有个人英雄色彩的孤胆英雄在希腊神话中为数不少,阿喀琉斯英勇无畏、以寡敌众;赫拉克勒斯独当一面、成就数件大功;忒修斯则为寻父孤身跋涉、剪妖除怪。每一英雄都独具一格,自成一体,难以类比。这种重个体表现与重群体精神的差异与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心态密切关联。

中国神话的主旨之一即歌颂为大众谋利益的英雄神,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治水遭诛的鲧、补天灭灾的女娲及射日降害的羿等皆属此类。这一倾向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团群的存在和利益,于是为群体与重群体成为中国原始神话中萌发的一种群体意识,无论天灾人祸还是进步文明都需群体的共同努力,非一人所能为。此意识源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中国神话反映了人类同自然及社会斗争中那种顽强的奋发精神。在斗争过程中,主人公的形体也都遭致毁灭,但在同样的崇高悲壮中,使人感受更多的是壮,而不是悲。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戚、鲧禹治水等神话均体现了一种豪壮之美。希腊神话多以英雄的被镇压或遭致万劫不复的惩罚为结局,纯粹以悲惨告终。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的万丈悬崖上,鹫鹰每天啄食其心脏,身上流淌着不住的鲜血,最终山崩地裂,陷入深渊。在其威武不屈的崇高中,我们又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惨烈。

分析点评

中、希神话各有侧重。前者偏于壮,后者偏于悲,具有壮烈与惨烈之别,这突出体现于英雄们的结局中。希腊人一开始就显示了强于中国先民的心理承受力,敢于正视现实,自由乐生,表现了一种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惊心动魄的惨烈之美;从中国神话英雄的塑造上,则可见我国文化传统“中和之美”的雏形,也体现了儒家诗论中“怨而不怒,乐而不淫”的审美要求。如此审美习惯与特点也影响到以后的悲剧文学重教化、重感情的传统,悲剧作品往往间以喜剧因素,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或在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中补上一个大团圆结局,以此减轻读者和欣赏者心理的负荷,谓之“补偿结构”。

案例来源:

吴童.中希神话英雄寻异[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80-83.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英雄悲壮精神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希神话英雄寻异
案例编号:2018
洲:欧洲 国家:希腊
分类:语言文字
上传时间:2015-09-21 20:18:01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