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合资企业之一,广州标致在成立初期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但自1994年起,合资公司开始亏损,直至1997年正式解体。是什么造成了合资公司的解体呢?
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这个合资公司成立于1985年。几乎从一开始,广州标致就麻烦不断。合作协议规定,合资公司主要由法方管理,在重大决策上拥有一票否定权。虽然法国标致只持有22%的股份。合资公司内部所有部门都设两名经理,其中至少有一名来自法方。随着运营矛盾不断暴露,广汽集团越来越认为这是个不平等条约。
销售不理想,销售渠道不畅渐渐引发了中法两方的矛盾。而广汽集团试图推进国产化进程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广东缺乏汽车相关产业(钢铁生产、金属加工、塑模等产业)的支持。标致雪铁龙的国际供应商已经在广州附近建立了合资企业,但是国产化的进程仍旧非常缓慢。广州标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依赖其他企业的生产线,这使得汽车在中国的造价高昂。中方认为国产化进程缓慢是 由于法方缺乏合作的诚意。另外,1992年法方总经理坚持从法国引进价值一亿法郎的发动机缸体生产线,而中方希望通过国际竞标来采购。法方没有妥协,直到合资公司董事会的中国主席出面吵了24个小时后才平息。最终,一个德国公司竞标成功,根据中方的说法,德国公司的生产线技术更加先进,而且要便宜得多。随着这类事件的增多,中方越来越怀疑法方的诚意。
与此同时,法方正在就第三期把年产量提高到15万辆的项目进行洽谈。初期的谈判在1992年就已经开始。与其持有股份相对应,三期项目要求增加9亿元的投资。法方想以投资做股份。中方估计其技术为1亿元。考虑到合资公司差强人意的表现,以及现金流的持续短缺,法方拒绝在三期项目追加投资;同时,却拒绝稀释其在合资公司的股权。该谈判于1996年破裂。
广汽集团认为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继续与标致合作。一方面,标致的车型滞销;另一方面,由于国产化率达到82%,项目对于标致来说也不那么有利可图,因为他不能再向合资企业卖零部件了。除此以外,第三期项目的谈判也显示,标致不愿再做出巨大的投资,因此与其进行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对现有设备的改造不如引进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车型。
广州标致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合作中由于中法文化的差异、双方目标的不一、未能解决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是无法继续合作的重要原因。
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跨文化冲突主要有四种表现:1.双方对峙,冲突不断扩大;2.本土文化占上风;3.外来文化占上风;4.双方文化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一种情况会导致合作破裂;第二、三情况都无法持久;唯有第四种状况比较理想,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在广州标致成立初期法国管理和文化占上风,但由于两种文化没能有效地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方的不满日益增长,最后形成对峙,导致合作破裂。形成合资企业的新的企业文化通常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合资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双方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在这个时期双方需要认真的认识本方文化和对方文化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从而搭建沟通的桥梁。然后双方才可能相互理解和体谅,并认识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致力于优势互换,相互学习、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共同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它需要双方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广州标致自成立的12年来,中法双方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致力于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没有形成同心协力的意识,所产生的文化冲突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失去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最佳时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