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人多热闹不好么?

人多热闹不好么?

案例正文

大卫是一个美国大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有一天,在当地的小饭摊儿上遇到了陈立生。陈立生希望能认识一个外国人和他练习口语,大卫也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他们两个就聊了起来。大卫提到他喜欢户外运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陈立生建议一起到城外去爬山,而且答应做好一切准备。大卫很高兴地同意了。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陈立生和他的朋友一起和大卫见了面,一共有25个人。 大卫看上去很不高兴,但是什么也没有说,他尽量躲开别人。陈立生看到大卫的表情,不能理解大卫落落寡合的感觉。他不明白,他打电话给朋友们,为远足活动做了很多准备,而大卫却是这么不高兴。

分析点评

大卫和陈立生不愉快的实质是文化冲突,是以大卫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和以陈立生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冲突。 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从对东西方诗人的心灵背景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西方的心灵是:分别的、归纳的、个体化的、客观的、概念化的、非人性的、自我小心的、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他人他物身上等。与这些西方的特点相对,东方的特点则可以述之如下:综合的、整体化的、合一的、不区分的、直观的(或者宁可说是情意的)、非推论的、主观的、精神上个体化的、而社会上则是群体心理的等。 面对自然界或者整个生物圈,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固然不会相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人更注重关系的和谐,在整体的合一中求得共生,因而这决定了重视综合性、整体性的群体心理特征。个人只有在群体的完善和发展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西方的“天人相分”中的“人”强调的是个体性,因而西方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朋友伙伴之间可以不分彼此,来往自由,彼此依靠,亲密的朋友之间还根据需要相互承担一定的义务,甚至同富贵共患难;英语文化是个体文化,朋友之间互无所求,也不承担义务,交往必须相互约定。 所以,当陈立生违反了大卫心中约定好的“一和一”的登山活动时,极大冲击了大卫的个人意识,并且未经大卫允许直接带去很多人,使大卫很不高兴。个体文化下的友谊是不同独立自主个体之间共同活动但互不干涉个人自由的伙伴关系,这种友谊关系不能侵犯个体独立。而对拥有群体意识的陈立生来说,友谊是一种相互信任和彼此关切的友好情感关系。友情关系不在于共同参加活动的多寡,注重的是实际关心和帮助以及不受约束地往来和不分彼此的共处,甚至“人多热闹,更容易调动气氛”。

差异点
美国中国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人多热闹不好么?
案例编号:184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4-11-28 16:39:48
分享者:余雯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