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去一个中国菜摊买菜,因为她们家的品种多,态度也不错。可是有一天,我挑好了一个西兰花,正犹豫再买点什么,听到摊主又在招呼其他客户。我等了一会儿,看到摊主手脚麻利地给其他两个刚来的顾客过称、装袋、收钱。好不容易轮到我,摊主才开始招呼我。我有点不高兴,我明明是先来的,摊主应该先服务我啊。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摊主说她看我半天没说话,以为我还想挑点什么。我觉得这是不是欺负“老外”啊?
德国文化里对时间的观点是单向时间的,人们在一段时间里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德国文化很重视排队,遵守顺序,摊主也应该注意维持排队的秩序。 中国文化是多项时间型的,重视人际关系。一段时间里可以同时做几件事情,摊主应该尽可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所以有时营业时间高峰期挤一点、乱一点都问题不大。 文化人类学家的调查发现:对有的民族而言,时间的意义很小,对有的文化而言,时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从感知角度看,对欧洲和北美人而言,时间是两点之间的一段光阴,现在就仿佛是隔离过去与将来的一点;将来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计划的,时间是连续性的,可切割的,可估值的。他们认为一个时间段应该专注做一件事情,时间是重要资源,很容易被浪费、消耗掉,因此有效利用和管理时间是能力的体现。因此他们看重准时,重视日程表,且认为在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做几件事会受到负面评价。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比较独特的。中国人承认时间的流逝是线性的,但同时又强调时间周而复始的可循环性。认为时间应该为关系服务,人是时间的主人。为了建立一种关系,可以随时延长或缩短交往的时间。不按时间表是可以接受的,对一些临时性的安排应该有高的容忍度。在一个时间段同时做几件事情,恰恰说明你的效率高、能力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