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学习过汉语,学习过中国的文化,所以当他大学毕业以后申请到中国读研究生时,他自信可以在中国适应得很好。 一天晚上,比尔在寝室做功课,他同寝室的李敏去隔壁寝室玩去了。比尔做完功课以后,也想跟他的中国朋友一起玩。来到隔壁寝室,比尔发现他们挤在一起看篮球比赛,李敏趴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背上,而那个同学把脚绕在旁边人身上,这让比尔很不舒服,旁边明明还有空的椅子没人坐,他们为什么要挤在一起?中国同学看到比尔来了,就站起来欢迎他一起看球赛,还给他倒了一杯茶。比尔接过茶在离他们较远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来了,中国同学继续挤在一堆看球赛,比尔坐了一会儿就回自己寝室了。 比尔对这件事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个别现象,可不久他发现校园里很多女同学常常胳膊挽着胳膊或者手拉着手一起走路,这在美国可被视为是同性恋啊!他还发现男生也喜欢手搭着肩膀走路、说话、挤在一起看报纸。中国会有这么多同性恋吗?!比尔心里非常不舒服。他担心万一他的同学也来搭他的肩膀,他该怎么办,为此他很烦恼。
中西两种文化在体触方面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 1)同性之间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在西方文化中视为禁忌,认为是同性恋行为,在异性之间却是允许的。在中国文化中则相反:同性之间的体触是允许的,异性之间却是忌讳的。 2)在英语国家中,在拥挤的车辆中、饭馆及其他公共场合,人们避免挤坐在一起,即使一家人到饭馆吃饭时,如果座位不够,宁可轮流进餐也不挤坐在一起。长途旅行时,如果座位不够,宁可有人站着或轮流就坐也不愿挤在一起。中国人却不同。家人、朋友、同事、熟人甚至相识者,为了情谊和热闹在饭馆可以将桌子拼起来或加座,以便能够坐在一起。在车上或公共场合也可以两人座位坐三个人或大家挤坐在一起。常听到一种说法是“来,挤一下。” 3)在中国公共场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关系密切的同性青年男女常常提出拼饭,女性常常挎着胳膊或搂着腰,男性相互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况会目瞪口呆,以为这是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发生的“同性恋”行为。 这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如果对这种文化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中国人为什么挤在一起看电视产生困惑,也就不会把中国人正常的体触行为视为同性恋。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无论是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或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受到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较强,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就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就相对少一点,人们相互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因此从小生活于西方个体文化氛围中的人对中国群体主义下人们的亲密动作无法理解也是很正常的。中国同性之间的拉手、搭肩,就像西方人之间的亲吻与拥抱,只是一种感情表达或礼节性动作,所以应该以轻松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中国的这种现象。
美国 | 中国 |
个人主义 | 集体主义 |
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在西方文化中视为禁忌,在异性之间却是允许的 | 同性之间的体触是允许的,异性之间却是忌讳的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