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是一位汉语教师,她到美国半年后在当地一家中学谋得了一份教职,负责全校的汉语课与中国文化活动组织。该校语言课的老师们工作量都较大,下了课后通常在自己的教室里备课,偶尔在办公室里遇见了,彼此也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问候几句,S与他们并没有太多交集。
圣诞节来了,学校组织了一次教职工的圣诞酒会。酒会上,同事们都盛装出席,平日里不苟言笑或是严肃紧绷的同事们都放松了心情,大家喝着小酒闲聊着。不一会儿,动感的舞曲响起,同事们纷纷涌向舞池,开始疯狂地扭动起身体,跳起舞来。S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但在不太熟悉的朋友面前,她往往比较克制谨慎。西班牙语老师H邀请S一起去跳舞,S习惯性地说了一句:我不太会跳舞,没有跳过。她确实从没跳过舞,加上习惯性地谦虚,委婉地拒绝了H。H脸上略有些诧异,但仍旧笑笑地说了句“祝你玩儿得开心。”后就走开了。而后,不时有同事来邀请S一起去跳舞,委婉地拒绝了几次后,S想: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要不然我试试吧?于是在同事C的盛邀下,S跟她一起进了舞池蹦跶起来。
一旁的H看到S在跳舞,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表情大声叫道:你说你不会跳舞,可你分明跳得很好!You are a liar! 她瞪大了眼睛,看起来表情略有些不悦。S一脸尴尬,同事C打了圆场:Look, she is trying. Good job! Let’s dance!
第二天,S在办公室里碰到了同事H,H对S轻轻点了点头就去了教室,没有了日常的寒暄。S心想,其实自己并不是拒绝她,只是习惯性地谦虚了一下。不知这样是否就产生误会了呢?或许后来就不该再接受其他同事的邀请?
案例中低语境中的美国人遇上高语境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人,因为高语境的中国人习惯性的谦虚而产生了误解。身在异国文化氛围中,S应该尽可能地多与当地人打交道,学会入乡随俗,以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哪里哪里”或是“没有没有”式的谦虚客套已极少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但文化基因中带有的谦虚谨慎依然影响着现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方式。
美国 | 中国 |
直接表达 | 委婉表达 |
大胆直接 | 谦虚谨慎 |
信息来源
标签: 言语表达、谦虚、拒绝、委婉、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