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教育 > 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

案例正文

小明来到塞尔维亚教书,除了平常的汉语课外,还要负责每周四的文化课。小明一直很担心文化课到底该讲些什么。他从本土中文老师和志愿者小伙伴们那里得知,这里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于是,他决定教《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和它的舞蹈。因为这个歌曲简单,舞蹈好学,也好玩儿。第二天,我先通过PPT教大家认读生词,再教大家唱歌,最后播放舞蹈视频,让大家跟着学,大家看起来还是蛮开心的。可是,下课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喜欢唱歌跳舞,我喜欢美食。”小明说:“好的,下次有机会我给你们讲美食。”文化课真是众口难调,并且时间短、任务大。虽说万事开头难,可是却也能有一些收获,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挺开心的,这就足够了。

第二节文化课,小明讲中国结、纽扣结的编法。可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就下课了。第三节文化课,小明发现来的学生没有前两次多了。估计纽扣结打击了她们,但是他还是把纽扣结又教了一遍,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以至于后面的文化课,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分析点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课常常面临着如何取舍的问题,尤其是在海外无本可依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些什么,是每一位汉语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案例中,小明老师在授课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更让他们体验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体系,具有系统性。小明老师在上文化课之前还没有系统观,他对文化内容的选择有些“随意”,他自己反思“整个一年下来,文化课上得有点儿乱”,这跟他没有提前规划和安排有着直接的关系。上课前,他若能在与本土教师沟通的基础上,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好了。比如,可以先通过本土教师了解往年文化课的开课情况;在精心准备第一节课之后,来一次课堂调查,请当地学生选出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校历的安排(学校的重大活动一般都会提前安排)设计课程内容。这样的话,文化课可能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系统性。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摸着石头过河
案例编号:11244
洲:欧洲 国家:塞尔维亚
分类:教育
上传时间:2017-12-04 14:13:37
分享者:王维丽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