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案例正文

本文的受访者是来自内罗毕肯尼亚的29岁男性留学生Alex。Alex刚到中国生活时在日常的人际接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中肯两国在其在日常生活中打招呼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在肯尼亚人们普遍非常热情开放,见到好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多种多样且肢体接触较多。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已经突破了人际接触距离中的“舒适区”。

对肯尼亚年轻人来说,见到普通异性朋友时通常会握手,亲密的异性朋友会拥抱,但一般不像欧洲人那样吻面。而对于两位年轻女性,最常见的见面礼节是拥抱。但如果是两位年轻男性,其问好的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繁多而复杂的。本文仅拿握手举一简单的例子。

(一)普通握手。顾名思义,就是社交礼仪中常见的握手礼。通常用于交情一般的朋友

(二)正反手交替。该种握手的形式表现为双方正反手交替,变化持续三至四次。通常用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且握手力度较大,仿佛要试探对方是否依然强壮。

握手1.png

(三)双手合握,向下锤击桌面。首先双方合并双掌,从对方的手腕处开始摩擦。而后用手指末端勾住对方的手指末端并握拳,双方大拇指放到对方的指关节处,最后维持这个姿势向下锤击桌面。改种方法通常用于关系亲密的年轻男性之间。

握手2.png

(四)双手合握,大拇指交错。这种握手方式刚开始与上一种相同。但双手合握过后,两人大拇指相对,顶到一起。而后大拇指用力顶过对方大拇指 。这种握手方式通常用于关系较为亲近且很有默契的朋友。

握手3.png

握手5.png

(五)双手合握然后撤开。在前种握手方式的基础上,双手合握后双方同时向后撤开,将右手扬起。此种握手方式适用于年轻一代男性中间。被认为是一种很“cool”的打招呼方式。广泛适用于内罗毕、蒙巴萨等大城市中受到欧美流行文化影响较深的年轻一代中。

握手5.png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并不习惯这样近距离且花样繁多的肢体接触。在年轻一代的女性中,只有非常亲密的同伴(也被称作“闺蜜”)才会见面时拥抱。而在男性中,以拥抱作为日常问好的方式几乎不存在。只有在非常值得纪念的场合才会偶尔拥抱(失恋,毕业,酒精摄入过度等)。握手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传统的握手礼(说唱圈子可能会有他们自己的规矩)。

Alex27岁到中国读研,一开始,他很不习惯中国人的问好方式。中国人常常面部表情严肃,握手问好点到即止。相对于非洲人的乐天派,笑口常开的精神面貌,中国社会日常交流环境未免显得压抑。

分析点评

(一)中肯两国对于人类日常接触交往中的“舒适区”定位不同。明显地,肯尼亚人在日常接触中的距离远小于中国人。他们一些表示亲密有好的动作可能会使中国人感到不适或压迫。而对于在中国生活的肯尼亚人来说,中国人显得严肃,不易相处并且在时刻在刻意保持距离。

(二)之所以形成这种区别是由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较为含蓄内敛,而肯尼亚人较为热情开放。这一区别需要放到两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角度来继续探究。

差异点
肯尼亚中国
打招呼热情大方习惯保持距离
延伸阅读

  1895年,英国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1960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361日成立自治政府,1212日宣告独立。次年1212日成立共和国,仍属英联邦国家的一员。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中,英国人为肯尼亚人带去了语言,宗教和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肯尼亚丰富的见面礼是否受到基督教和欧洲礼节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浏览: 评论: 收藏:0
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案例编号:11182
洲:非洲 国家:肯尼亚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7-12-01 17:10:41
分享者:彭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