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后,我在课间聊起这个话题时,美国学生麦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他很自然地也问了台湾问题,“你们对台湾是怎么想的呢?是什么样的看法?”我马上敏感的意识到他也许在试探我作为一个中国大陆的人对台湾是不是友好,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想要“占领”台湾。我心里想着:“这个人还真不是寻常人啊,看什么都跟人家的角度不一样,什么给他一看都能看出问题来。”但是我很淡定的回答他:“我觉得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有同样的先辈,很多台湾人的故乡就在大陆,但是我们也有不同,就是目前我们处于两种社会体系中,被两个政府统治着。我们的政府是希望对其他的各国,台湾和我们都能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只是希望他们能告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们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人。也许我们能达成一种协议或者合作关系吧。”他听了之后,反倒没说什么。我补充说“也许有那一天的,只是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慢慢来。”他点头说:“是的,虽然可能会花点时间,但应该能成功,就像香港那样。”
他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好奇心驱使他有探索未知的欲望,希望能从一个真实的中国人口中去验证自己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东西。当相互都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再聊起那些敏感问题的时候,我就能用轻描淡写甚至带点调侃的语气告诉他我的观点。我也渐渐让他明白有些事外人可能看来不太能理解,但对当事人来讲却是必然的选择,所以中国的人民总是能理解和支持政府。
<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在对外交流中对敏感问题的态度上,在还不清楚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或者具体到某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正确选择最有利于双方的交流目的,我的原则是尽量让自己的回答具有自己个人观点和特色,放弃官方说辞,始终记住自己绝对的对中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的立场。最终,我在日常交往中渐渐渗入自己的观点,使他能真正理解中国。</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同时也尽量达成自己作为民间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span></p><p></p><p><br/></p>
信息来源
身边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