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自己吃自己的

自己吃自己的

案例正文

小欣是一名赴马达加斯加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马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和当地的老师同学都相处的很好,于是她就主动邀请她的新朋友来自己家做客,品尝地道的中国菜。小欣准备的很丰盛,但是当大家到齐开饭后,小欣看到大家都只吃自己碗里的,都不再夹菜吃,她觉得大家有一些拘谨,就开始主动给她的客人们夹菜,没想到等她夹完菜,大家吃得更尴尬了,小欣很苦恼,是自己做的菜不好吃吗?

分析点评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互相夹菜也显示了对对方的一种关心。

马国曾作为法国殖民地,沿袭了一些西式饮宴上的文化及习惯。西方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并且他们认为互相夹菜很不卫生。

差异点
马达加斯加中国
马达加斯加:只吃自己碗里的,自己给自己夹菜中国:几个人一桌菜随便夹,也会给别人夹菜
延伸阅读

中国最早实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制的历史远远长于合餐制。由于早期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习惯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逐渐充足起来,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合餐制便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他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廉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思考题

信息来源

案例叙述:周业昕原创。 案例分析、案例延伸阅读: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自己吃自己的
案例编号:10840
洲:非洲 国家:马达加斯加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6-09-03 22:00:31
分享者:胡婷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