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在捷克“被逃票”

陈思佳  2015-09-18 23:16:15  
案例正文:

C和M是两位中国大学生,暑假期间来到捷克进行短途旅行。乘飞机到达布拉格以后,两人决定乘地铁前往布拉格市区。坐地铁前,两人也在地铁门口的自助售票机前买了两张地铁票,然后坐上了前往市区的地铁。

坐上地铁不久,C和M就遇上了来查票的“便衣”。两人信心满满地把票给查票员查看,却被要求支付800捷克克朗的罚金。由于查票员不会说英语,两人也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手持车票却要被罚款,一时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

后来,经过身边一位捷克人的好心提醒,两人才意识到捷克采用的交通票制度是按时间划分的制度,所以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前应该在检票机上打上日期和时间。两人并不了解这种情况,以为是在中国一样买了票即可上车,在买票后就没有打票,被检票员认作成了逃票,自然要被罚款。

两个人本来没有逃票的侥幸心理,却还是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习惯,体验了一次有惊无险的“被逃票”经历。

(陈思佳编写)


捷克3.png

(图为已经在打票机上打上时间的有效捷克交通票)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在中国,只要在进入站台前买票,之后刷卡进站就可以。由于必须有卡才能进站,中国的地铁很少存在逃票的情况,也就不需要再设立便衣检票员了。

然而在捷克,出于对人们自律意识的信任,在进入地铁站前没有任何检查措施,即使没有购票也可以随意出入。而且,捷克的交通票制度采取的是时间制度,即分为30分钟内有效票、75分钟内有效票、24小时内有效票等种类,持票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任意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因此,在乘坐交通工具前,就需要人们自觉地在入口处的自助检票机处打票,在票上印上时间,以防止有人在时效外使用交通票。设置在交通工具内的便衣查票员,也是为了定时抽查,避免有人投机取巧,逃票乘坐交通工具。一旦被发现逃票,即使是游客也要被施以高额的罚款。

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交通票制度,会让对其不了解的游客大意行事,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触犯当地的纪律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