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嚼舌根?

陈文倩  2016-05-27 18:00:46  搜狐教育
案例正文:

中国80后留学生姚素玲毕业于上外,2010年拿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她怀揣着激动和憧憬,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没想到初到美国,就险些踩了“雷区”。她的理论课老师莎拉是个波兰人,莎拉的英语发音老是带着一股浓重的波兰口音,好在她对波兰口音略为熟悉,所以理论课勉强能听懂,可是一同来美的几个中国留学生却感到吃力,经常向她抱怨听不懂。

  一次食堂吃饭,两个中国留学生在餐桌上拼命吐槽这位波兰老师,姚素玲在一旁听着,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十分尴尬。正当两人一言一语正说在兴头上,冷不防从旁边传来一声制止:“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是不对的,如果对老师不满,可以直接去向学校反映。”这位美国同学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姚忍不住在心里腹诽:“谁会直接去学校投诉老师啊?被老师知道了不就变成眼中钉了吗?背后吐槽至少安全啊!”

  后来她才知道美国大学确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学生对教授有任何意见,会直接向学校反映,那样既能表达诉求,又能解决问题,教授也不会因此记恨你。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大多数美国人看似自由散漫,实则十分注重规矩。生活中注重界限分明,只要是按照规矩办事,他们往往大胆而直接地做事而不担心会造成尴尬,但凡超出界限,他们便自觉按照规矩约束自己的言行。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讲究“人情”与“面子”,为对方保留面子,为自己保存面子,因此在行事时往往因时因势确定界限,规矩能起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互动规则是有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