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反映中外文化差异 |
|
李逊 2014-11-28 09:44:04 徐慧 《中英称谓语差异》 《科教文汇》2008.9 |
|
案例正文: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无血缘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非常普遍,如在问路或求人办事时称呼陌生人为“爷爷”、
“奶奶”、“伯伯”、“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小妹妹”
等,有时还可以加上姓名(艺名)、职业称呼,如“菊萍姐姐”、“金豆哥哥”、
“警察叔叔”、“食堂阿姨”、“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
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
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 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方。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职业、职务、职称、军衔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还可以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如王老师、张医生、胡书记、毛主席、温总理、王省长、张市长、朱区长、于丹教授、温宗仁上将等。
而英语中能被用作职衔称谓的词非常有限,如Prince,Queen,Presi-dent,Ambassador,
Professor,colonel,captain等。这种职称+姓氏或名的称谓形式一般只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英语中社交称谓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 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受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汉语中存在着比英语多得多的敬谦语,往往“贬己尊人”。这种礼节性的称谓方式在英语中较少,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谦恭有礼”以及封建家长制、等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介绍自己时常用谦称,如“愚兄”、“家父”、“舍妹”、“寒舍”;而在
称呼对方时常用敬称,如“令堂”、“令尊”、“尊兄”、“贤侄”、“贵校”、
“贵姓”、“贵府”等。
而在英美国家,则多崇尚自由、个性、民主平等,人们称谓上面同样内容却只有I,my
father,my sister,my house 和 your mother,your father,you,your nephew,
your school,your name,your home,较少使用到谦称与尊称。英语中用到敬称的
词多半是用来称谓地位很高或身份很尊贵的人,如King(国王)、Queen(女王)、Duke
(公爵)等。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师傅、老师、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可以单独用来称呼,或姓/姓名/名+同志/师傅/老师/先生/小姐/女士来称呼;英语中的通称词主要有
Mr.、Mrs.、Miss、Ms、Madam、Sir、Lady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是Mr、Mrs.、Miss、
Ms+surname(姓),但不能加first name(名字)来称呼。
虽然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
等,但汉语中远没有英语中使用普遍。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上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称谓强调秩序,英语称谓强调平等;汉语称谓讲究亲疏之分,英语称谓则一视同仁;汉语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而英语中一般没有。因为中英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与血统亲缘观念的不同、社会伦理制度和礼仪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上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称谓强调秩序,英语称谓强调平等;汉语称谓讲究亲疏之分,英语称谓则一视同仁;汉语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而英语中一般没有。因为中英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与血统亲缘观念的不同、社会伦理制度和礼仪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