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关于时间与迟到

于雅爽  2016-05-16 08:42:46  个人收集
案例正文:

在我的第一节课上,学生就向我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二十四人的班级,我提前十五分钟就到了教室,我想提前熟悉熟悉环境,也想和学生有些交流。到了上课的时间,还没有人到,大概过了三五分钟的样子,到了几个学生,他们和热情的用汉语和我打招呼,最初我很紧张,也用汉语跟他们问好,问他们学了多长时间的汉语,他们摇头表示听不懂,于是接下来我就用西语和大家交流,我问他们有没有汉语名字,他们说没有,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名字(一些是根据他们的名字音译过来的,还有我已经取的名字),我先告诉了他们对应的汉语音译名字,然后给他们发了我取的别的名字,告诉他们,以后他们可以选择用两个名字的一个,但是在学习前期我都会用音译的名字称呼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学生,我都会给新来的学生音译的名字,然后教大家尽量用标准的汉语发音,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二十四位学生才到齐,下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教大家读他们的音译名字。然后我简单的介绍了自己,在黑板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的名字很难读,所以我只教他们叫我“于老师”。然后就进行了日常用语的教学,还向他们介绍了汉字和拼音,告诉他们,下次课我们就从拼音学起。最后,我告诉他们,因为有些同学今天来的比较早,所以我送给他们不是音译的汉语名字,以后,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对他们到的时间作记录,每次到的早的前五位学生,有加分,每个月,我都会给加分最多的五位学生送礼物,然后用ppt展示了我准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学生们都欢呼了。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在到玻利维亚之前,我就了解到,拉美国家的人时间观念是较差的,关于这个上课迟到的问题,也是自己一直比较担心的,于是我提前就制定了一套规则,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有效的。以后,虽然迟到的现象还有,但是比起第一次上课,情况真的好了很多,我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