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盈盈是秘鲁某所孔子学院的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孔院她除了负责中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之外,每个星期还要给秘鲁的学生上中国文化课。通过介绍中国各方面的文化特点来帮助秘鲁学生交接中国,从而促进两国的交流和理解。
这天,又到了上文化课的时间,盈盈带着自己准备的材料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她相信这节课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因为她想跟学生讲讲中国的大熊猫,这个大家都感到非常好奇的动物。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盈盈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了羊驼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在中国也有一种想羊驼一样这么可爱的动物,那就是大熊猫。为了使学生明白大熊猫和羊驼的差异,盈盈故意给同学们先设计了一个陷阱,介绍完大熊猫的一些特点之后她把中国政府对大熊猫的各种保护政策提到了前面来讲以引起学生的疑问。果然不出所料,刚讲了一会儿就有有同学举手问了:“为什么在中国伤害大熊猫会受到这么多处罚呢?不谁说羊驼和大熊猫一样吗,可是在秘鲁我们虽然喜爱羊驼,但我们同样可以见羊驼的毛,也可以吃羊驼肉串呀?”听完,同学的疑问之后,盈盈首先肯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然后对该问题做了说明,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大熊猫的数量非常少,它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在中国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保护它,伤害大熊猫甚至会触犯相应的法律,受到制裁。
听完盈盈详细解释的解释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了理解,也更加明白两国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却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对待问题要详细了解原因,才能最终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