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迟到两分钟

周卓屿  2016-02-21 17:20:27  自编
案例正文:

小张是赴厄瓜多尔任教的汉语志愿者教师。由于住宿家庭与学校距离较远,小张选择与住宿家庭的女主人“拼车”上班。由于工作时间一致,二人约定每天早上7点半出发。几个月来,二人一直“配合默契”,相处得很愉快。直到一天早晨,出门前小张老师接到了一个国内打来的电话,稍稍比约定时间晚了两分钟。当他到楼下的时候发现,女主人也正在打电话。他走到她面前,挥手和她示意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出发了。而这时本在讲电话的女主人生气地挂掉了电话,对小张说:“你迟到了,而我在等你的期间打了个电话处理一些事情,你怎么能够催我呢?”说完便没有等小张,独自扬长而去。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强,尤其是在海外的志愿者教师,他们深知自己的言行代表着祖国,基本上都能守时,除非有特殊的事情耽误,比如像案例中的小张。

而在厄瓜多尔,甚至是在整个拉美地区,人们的时间观念并不是很强。课堂上学生迟到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女主人一直都很守时,并没有出现过迟到的现象,所以小张虽然有事情耽误,但是也是不应该的。

然而真正让女主人感到生气的是,小张下来后冲她摆摆手示意,她认为自己按时间到了,只是在等人的间隙处理一些事情,到了最后却反而成了那个被催促的人。在她看来,迟到的人应该道歉而不是催促。也许这里也有手势语的文化差异,让小张的失意手势被理解成了敦促的手势。无论是肢体语言的差异或者是时间观念的差异,在海外的志愿者们都应该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