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垃圾箱变少了(图文)

周卓屿  2016-02-21 10:00:12  自编
案例正文:

H.Y.是一名在中国大学做短期交换留学的日本大学生,他的汉语阅读能力很好,听力和口语不太好。刚到中国的时候,他常常为如何丢垃圾而烦恼。

1.jpg

在中国的公共场所,垃圾箱随处可见,一般分为两类,即可回收垃圾(recyclable)与不可回收垃圾(non-recyclable)。在日本的时候,公共场所的垃圾箱的分类会更多更复杂,而家庭垃圾的处理也有严格的规定。中国同学会把用完的电池随手扔进校园里的垃圾箱,而在日本废弃的电池是不能混在其他垃圾里的。中国同学也会把玻璃器皿直接丢进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而在日本家庭垃圾里的玻璃制品是要在规定的收集日期、用规定的垃圾袋装好、放在规定的地点等待清洁工人来收集处理的。

2.jpg

不过,H.Y.渐渐适应了中国相对简单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式,他觉得在中国个人和家庭在垃圾处理上的责任要少一些,而清洁工人的责任则要更多一些。

3.jpg

4.jpg5.jpg6.jpg

 



延伸阅读:

中国和日本在处理垃圾时使用的垃圾袋也有相当的不同。在中国,对垃圾袋并无严格的规范,因此除了常见的超市出售的黑色或白色或蓝色的垃圾袋外,其他各式的塑料袋都可以成为垃圾袋。

而在日本,对垃圾袋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垃圾要求装入不同的垃圾袋,否则不予回收。不同城市的垃圾袋在外观设计上也不相同,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垃圾袋也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一张名片。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规定,相对于中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二分法,要更加的细致而严格,通常要求市民对家庭垃圾做出分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会由市政的环卫工人到居民住宅区回收处理,对于未按要求分类的,不予回收。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做法, 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公民素质提升等方面都富有成效,也受到其他许多国家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