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OK是不是赞同?

魏梦影  2016-02-19 15:44:50  魏梦影整理
案例正文:

    W刚到巴西孔院工作时,和当地同事闲谈聊天,她们谈得兴高采烈。当同事叙述完了后,W想表示赞同,她想着语言和手势一起,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就食指和大拇指成圆圈,其余三指上翘,做成OK手势,边做手势边说“好的”“对”。没想到同事很惊讶,一脸的不高兴。W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聊天也无法进行,无奈只好中断了。这让W很伤心。




延伸阅读:

 手势语俗称“哑语”,以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手段。使用时,多半有上肢和身体的动作。手势语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用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种手势语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且手势语的含义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仅要留心语言的差异,也要留心手势语的含义,避免因手势语的不同含义而造成的尴尬。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巴西

中国

OK手势

粗俗

好的,赞成,表扬

    在中国及一些欧美国家,手势OK都代表着“赞扬”、“好的”这样的意思,然而在巴西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中,OK手势代表的是粗俗的含义。所以,W和同事聊天才会出现尴尬,造成双方的不愉快。尼克松第一次访问巴西时,当他在巴西机场走出机门。面对巴西人民和世界媒体,他高举双手,做出OK手势,不断前后摇摆,就好像赢得了竞选一般。第二天,巴西的媒体头条新闻都是尼克松的这一手势,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不言而喻,也成了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个笑话。